東北網3月21日電 題:老張捐髓兌現愛心 17:139延續缺憾
2007年3月20日13時左右,志願者、黑龍江大學副教授張軍躺在醫院的床上,他的血液正從采血管中流出,十幾個小時後,從他體內采集的造血乾細胞將被送到上海市瑞金醫院,流入到一個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患者的體內,去挽救那個16歲男孩的生命。這一壯舉使張軍成為省城各大媒體追逐的目標,同時3年來139名志願者與病人HLA配型相同,卻只有17名志願者捐獻了造血乾細胞的現實也引發了人們思索……
老張其人
張軍現任黑龍江大學副教授、《遠東經貿導報》記者部主任,主持《老張看社會》等諸多節目,常被人們稱其為『老張』。
提起這次捐獻,張軍說,這是一次意外的驚喜。『當時我捐的時候,還以為自己也許這輩子只能做個「分母」,根本沒想到會成為那個幸運的「分子」。』『我不吸煙,但平時愛喝酒愛吃肉,可為了那個孩子,我還是把這些先戒掉了。每當饞的時候,我就想到現在我的身上還系著另一個生命,也就忍了。』
20日,當針管從張軍手臂取下時,他如釋重負地說…… <<<<詳情進入
老張兌現愛心時間表
2005年11月,志願者張軍被采集血樣,經過檢測。
2006年夏天,他的造血乾細胞資料被錄入到造血乾細胞資料庫。
2006年11月11日,他得到通知,他的造血乾細胞與患者的HLA(人類白細胞抗原)配型相同。
2007年3月16日,張軍入院等待捐獻。 <<<<詳情進入
困擾『骨髓捐獻』因素
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所長馬軍介紹,白血病的發病率很高,僅黑龍江省每年就有近1萬新發病例,其中50%是青少年,而這1萬病人中只有1%能找到造血乾細胞捐獻者。省紅十字會和省造血乾細胞管理中心的有關人士認為,其原因主要來自三方面…… <<<<詳情進入
139人配型成功 17人捐獻
黑龍江省分庫建立3午以來,造血乾細胞志願者的HLA檢測數據為25000人份,有139名志願者與病人HLA配型桐同,經過管理中心動員後,最終僅17人捐獻了造血乾細胞,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詳情進入
沒人捐獻急,有人捐獻還是急
黑龍江省造血乾細胞管理中心欒淑琴說:『沒人捐時,為血樣來源著急;有人捐了,為檢測費著急;很多地市的采集都因為資金問題,已經在暫停,庫裡還有5000多等待檢測』。<<<<詳情進入
捐獻在法律與道德間游走
目前,大部人都認為捐獻造血乾細胞是無償自願的行為,不應從法律上約束。律師白濤告訴記者,自願捐獻不是買賣,不具強制性,只能是靠道德、輿論、信譽來約束。對於是否需要立法,白濤說,志願者一旦改變主意,不再捐獻,就使患者喪失最佳搶救時機,威脅其生命,國家應當盡早出臺有關規范。 <<<<詳情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