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2日電 清明節在即,每年的清明節期間,數以萬計的市民們便不約而同地奔赴各大殯儀館,他們或步行或乘車,在那裡燃燒冥幣、紙紮,供奉各種水果等祭品。不但給交通造成壓力,而且存在火災等安全隱患,有些行為甚至還對城市的人文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如何引領市民過上一個安全、文明、綠色的清明節,成了市民關切的話題。20日,生活報邀請了省精神文明辦,哈市民政局、環保局、交警支隊、殯儀館以及社會學者等社會各界人士共同探討今年的清明節究竟該咋過。
應拒絕低級庸俗祭掃
『清明節,人們用一些物品祭奠先祖無可厚非。原本一盅清酒、一束鮮花就可以表達的追思之情,在一些人那裡卻異化成了給逝者送「別墅」和「二奶」,此類低級庸俗的做法實不可取。』哈市殯葬管理所副所長邸長生說。
記者采訪時發現,前幾年的清明節期間,許多祭品專賣店都在顯眼位置擺滿了出售的各種祭品,裡面除了各種冥幣、金元寶、彩電、洋樓外,還有仿制的博士文憑、出國護照,更有甚者,有的店裡居然還有紙做的『三陪小姐』,而且銷路還不錯。
邸長生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在祭祀上也越來越講究,越來越花樣翻新。過去,經常能看到人們在十字路口燒上一沓黃紙,如今人們燒紙時一出手便是幾捆,出手甚是闊綽。
哈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的楊樂科長說,如今雖然社會進步了,但人們在祭祀品上的耗費越來越大,目前雖然無法統計人們在此方面的詳細消耗費用,但是僅僅工商、環保等部門每年收繳的違規銷售的祭品,就達到150噸至200噸。人們的祭掃消費水平可見一斑。
陵園:鮮花祭掃更文明
黑龍江省乾坤園公墓管理處主任朱會茹在參加座談會時表示,近年來生活報進行的鮮花祭故人活動已經深入民心,這種文明的祭祀方式值得推廣。
朱會茹介紹說,乾坤園曾在陵園裡推行了多種方式的文明祭掃活動,通過鮮花來祭奠先人是最容易被人們接受的一種方式。近幾年的清明節,乾坤園每年都會接待15萬至20萬人前來祭掃。在此期間,工作人員會准備上萬枝鮮花供前來祭奠的人們使用,每年的鮮花都不會剩餘。朱會茹表示,用鮮花祭祀更環保,又能體現時代氣息,應該大力推廣。
環保:建議取締燒紙祭祀
哈市環保局污染控制一處副處長謝大偉在分析了歷年清明節期間的空氣質量後表示,不燒紙可以大大減少城市的環境污染。
謝大偉說,目前環保部門在進行環境監測時雖然沒有直接到各陵園進行監測,但是因為人們在祭祀過程中要燃燒大量的紙張、祭品,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各種灰燼等無疑會給環境帶來污染。因為所燒的多是些質量差、污染強的紙張,對空氣質量和人們的身體都沒有好處。所以,最好能夠取締用燒紙的方式祭祀,同時『封殺』各類封建迷信祭品。
交警:建議分流分期祭掃
據殯葬部門統計,每年清明節期間,哈市將會有四五百萬人參加祭掃活動,而各家殯儀館都處在城郊,大多數人都選擇乘車前往墓地,保守的估算,每年參加祭掃的車輛將在十萬臺左右。這些車輛全部湧向殯儀館,勢必會造成交通的大擁堵。為此,哈市交警支隊規劃科長李曉冬建議,最好不要集中在清明節期間祭祀,如能分流、分批地進行祭祀,哈市的交通狀況會更好。
李曉冬介紹說,全市有交警1400多名,而每年清明節期間,直接為清明服務的交警就超過300名。不過,即便如此,每年清明節期間,哈同公路仍會出現大擁堵的現象,給哈市交通帶來極大的壓力。為此,他建議,人們在祭祀時,最好避開高峰期,並盡量多人合乘車。而且多數人在祭祀過程中心情較為沈痛,容易出現過激行為,所以駕駛員盡量不要是被祭祀人的親屬。同時,墓地應該考慮到停車需求,在建設時盡量提供足夠的停車空間,保證交通暢通。
民政:不到殯儀館一樣寄哀思
基於清明節期間會出現種種意外的可能,哈市民政局殯葬管理所黨委書記王金娥建議,人們在祭祀過程中可以選擇更為理性的方式進行祭掃。即便不到墓地也同樣可以寄托哀思。
據王金娥介紹,過去民政部門曾嘗試著推廣用植樹的方式祭奠故人,結果得到了很多人的響應。王金娥認為,有關部門可以引導人們在一塊較為寬敞的空地處栽種各種有紀念意義的樹木,並讓人們在樹上標記已故親人的名字和寄語,這樣不但可以大大改善人們的祭祀環境,還能夠給人們一個祥和、舒心的心理環境。此外,還可以在媒體上刊登追思寄語,來取代燒紙。
社會學者:把清明節變成感恩節
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董鴻揚也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希望引領人們過上別樣的清明節,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把清明節變成中國的感恩節。
董鴻揚介紹說,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奉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歸根到底,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基於上述意義,清明節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也是人們感激先人,緬懷先人的日子,所以,可以理解為中國的感恩節。只是,如今人們應該把過去那種低俗的方式與新時代聯系上,用更為文明的方式來感懷先人。認定了這是個感恩的節日後,人們就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感懷先人了,如用鮮花、植樹,甚至寫些抒情的文章都可以感懷先人。
精神文明辦:開闢新的感懷設施
省精神文明辦秘書處處長杜丹認為,清明節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已故先人的緬懷、感恩的情節也越來越深。不過,讓許多人困惑的是,他們不知道通過什麼方式來緬懷、感恩。
杜丹處長說,既然祭祀是一種感恩方式的表達,那麼可以引導更多的人朝向感恩的途徑發展,使感恩變得不再像過去那麼肅穆、壓抑。為此,他建議政府牽頭多建一些與時代氣息相符的城市公墓,感懷公園等,給市民提供一個可以感恩、追思的空間,讓人們在追思、感恩時,能夠就近、方便、體面地進行,把文明的東西與時代旋律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