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哈爾濱市大班額『瘦身』見成效
2007-03-23 15:12:55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宋小玲 王小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23日電 第一排學生緊挨著講臺,最後一排緊緊靠著後牆,有的學生沒地方坐,就坐在門口聽課。提問一個學生到黑板前答題,一排學生都要站起來。因為擁擠,學生進出都很困難,每到課間休息,除上廁所外沒有人願意出去。尤其是夏季,一走進班級,撲面而來的熱浪和氣味讓人無法忍受。一些在『大班』讀過書的學生沒有忘記這樣尷尬的經歷。

  3月6日,記者從哈爾濱市教育局了解到,哈市小學大班額現象較幾年前相比,已明顯緩解。該局基礎教育二處負責人介紹,1998年~2002年期間哈市小學大班額問題嚴重,那時,人數最多的班級學生數達到近百人,而現在一個班70人就算很多了。大班額問題已經不是『攻關』的重點。

  徹底『瘦身』的路還很長

  一般情況下,小學每班學生數在30~56人為正常班,低於30人為小班,超過56人為大班。教育局有關人士透露,造成哈市小學幾年前大班額的原因是,1999年~2002年間,哈市義務教育階段學制由六三制向五四制過渡,小學生由7歲入學過渡到6歲入學,還有校捨不夠用等原因。近幾年,情況有所好轉。首先,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施行,人口出生率降低,同期入學的適齡兒童減少;其次,一些學校進行了擴建,因校捨短缺而造成的大班額現象得到緩解。第三,由於老城區人口向外遷移,一些學校招不滿生,農村小學撤並較多。

  據記者隨機調查,風華小學某班48人,一位家長說,該校每個班都是48人;中英小學某班27人,一位老師介紹,該校學生最多的班也就是40多人。而幾所名校則不這麼『苗條』:繼紅小學3年級某班60多人、5年級某班70人;一位鐵嶺校學生家長介紹,她兒子讀3年級,班裡66人,全年級10個班,最小的班也60多人。

  名校是攻克大班額的難題。即使在生源減少、某些學校生源不足的情況下,名校仍是望子成龍的家長『削尖了腦袋也要進』的地方,因而也是易出現大班額的地方。家長們之所以不顧硬件的短缺,『買站票也要進』,看重的無非是名校的昇學率,其它學校要吸引生源,就需要從家長最關注的教學質量方面入手,優化資源配備,使各學校的教育資源均衡發展。否則,在現有條件下,為湧入名校,家長還是『前赴後繼』,各顯神通;非名校則要繼續面臨『吃不飽』乃至撤並的尷尬。顯然,要使家長們信服,把孩子放心地送進去,非名校必須增加對學生和家長的吸引力。具體到操作層面,如何實現師資均衡發展,下列外地經驗可資借鑒。

  強幫弱,帶動薄弱學校發展。讓一個品牌學校去幫助另一所學校,使教育資源優化。這種優化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教學管理、師資隊伍等軟件資源的優化,一是校園等硬件設備的優化。讓對口入學的學生不再擇校,同時,薄弱學校又煥發生機。中幫中,走合並之路。兩所相差不大的學校合並,實行資源重新配置,加大力量發展。

  『既然家長看重的就是優質學校的管理和師資,那為何不讓這些優秀的管理人員和師資流動一下,讓更多的學生受惠呢?』一位家長這樣建議。

  未來:小班化教育

  『任何學校,只要有教室,都不會選擇大班額』,一位有過教師生涯的教育局人士深有感觸地說:『一進教室就不一樣,大班額,人頭黑壓壓一片,老師都喘不上氣,不但紀律不好維持,更別提與學生互動了;而三四十人的小班額則不一樣了,老師神清氣爽,每個學生都能照顧到。』

  面對小學生源逐漸減少,相當一部分學校班額明顯下降的現實,南崗區教育局提出『小班化教育』發展的設想。2006年初,他們確立了文昌、解放等六所小學為『小班化教學管理』研究試點學校,36個班級,900餘名學生,60餘名教師,開始了小班化教學管理的研究。一年時間,在課堂教學模式與方法,作業的設計及備課研究上有了初步的收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班級規模下降至30名以下,師生比例縮小後,教師指導時間增加,與學生交往增多,學生成績和能力普遍提高。『小班化教學管理』利用班級規模的資源優勢,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促進了學生的多元智力和個性化的發展。

  『小班化教育』實現了備課中的三個轉變。一是實現了從過多的關注教材內容到關注學生的轉變。教師在全面了解學生學習水平和能力差異的基礎上,分析不同學生在學科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采取不同的策略與方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教學環境的創設、桌椅的擺放形式也成為課堂教學策略中考慮的內容。二是實現了從過多的關注備『教案』到關注備『學案』的轉變。突出對『學法』的設計,確定了2~3個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教學策略。最終使全體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三是實現了教學方法從以啟發引導為主到以學生親歷體驗為主的轉變。

  『小班化教育』改變了以往的課堂教學模式。小班化教育關注差異,尊重差異。與大班的課堂教學相比,學額數的減少,學生活動空間的擴大,師生交往的頻度和活動的密度增加,為『關注每一個孩子發展』提供了比較充分的條件。小組分層教學的學習方式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

  『小班化教育』實現了作業形式的多樣化,打破了不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統一作業模式,設計分層次作業,為不同的學生留不同的作業。除了教材涉及的相關作業在量上的不同要求外,教師還針對學生個體對學科領域知識掌握的不足,對一些學生提出了個別化的作業要求。另外,作業也成為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載體。教師們也嘗試著對寫作、繪畫、音樂等有濃厚興趣的學生設計相關的作業要求,使他們的興趣愛好逐步發展為特長。自助餐作業、小信封作業、數學日記、闖關訓練場等豐富多彩的作業形式,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南崗區教育局促教科韓曉華、謝繼梅透露,今後小班化教育研究還將擴大研究范圍,由六所學校增至十所學校;拓寬研究的內容,要以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為核心,不僅繼續開展教學策略、作業設計、備課的研究,還要開展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輔導、考試等多方面內容的研究與探索。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