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4日電 23日是第46個『世界氣象日』。氣象談天論地,經濟講究賺錢,在有的人看來,兩者似乎毫不相乾。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氣象同各行各業的關聯度越來越高,已不再是『下雨帶傘、晴天戴帽』之類的簡單預報。我們從剛剛經歷的暖冬中就可以看到,氣象預報蘊含著無限商機。
冬天本是冰櫃銷售淡季,可由於遭遇罕見的暖冬,哈市各大家電商場的冰櫃銷量出奇得好,沒有太多准備的一些商場的冰櫃一度出現脫銷的現象。不過,南崗區一家家電商場由於一直訂制專業氣象預報服務信息,而早早地在廠家訂購了大量的冰櫃,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同是遭遇暖冬,哈市大部分服裝商場的日子卻不太好過。由於沒有及時准確地了解相關的氣象信息,羽絨服、保暖內衣、電熱毯等以往冬天大受歡迎的產品今年都出現了滯銷。
據專家介紹,氣象投入與產出比為1:98。相比天氣預報而言,專業的有償氣象服務更體現在量身訂做上,即按所需要的氣象類型提供服務。雖然哈市上世紀90年代就開展了氣象信息有償服務,但目前利用氣象預報信息指導生產經營的企業,仍僅限於電力、交通、水電工程及少數和天氣緊密相關的行業部門。
不過與企業氣象服務相比,以個人手機氣象短信服務為主的氣象經濟顯示出了小陽春的兆頭。哈市2003年開通了手機氣象短信服務,當年入網用戶只有2萬多戶,如今已經增加到了80萬戶。相信經歷了今年冬春之交的冷熱劇變之後,氣象經濟將更多走進冰城人的生活。
責任編輯:杜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