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5日電 承擔全國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使命的我省墾區,不斷加大對種田農戶的科技服務力度,下大力氣培育種田明白人,截至目前有7成以上種糧大戶成為科學種田明白人。
據省農墾總局科技局介紹,去年用於科普的經費突破了2600萬元,達到近幾年最高值。通過擴大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延伸科技示范服務,有效突破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道坎』,農業技術推廣『最後一公裡』,去年總體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4.4%,種植業高達66.8%,分別高出全國、全省近15個百分點。
近年來,墾區科技推廣研究創新速度不斷加快,每年都有上百項科研成果在總局以上通過獲獎。去年承擔省級以上科技項目(課題)達268個,獲省級科技進步獎42項,通過總局級以上農作物新品種審(認)定共計118個,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他們從轉變傳播方式,改變服務手段入手,圍繞職工增收、企業增效,把農業標准化建設與科技園區發展、科技入戶工程緊密結合,縮短先進科技與生產實踐的距離。首先加大了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的力度,去年,在原有8個省和總局級科技園區基礎上,按『環境園林化、作業標准化、設施現代化、標牌規范化、兩個效益最大化』設計,又興建了9個總局級農業科技園區。新增了『現代農業展示、科技創新研發、成果轉化示范、技術推廣帶動、農業人纔培訓、休閑旅游觀光』等6項功能,實施各級各類科研項目達50餘個,推廣農業新技術和新品種100項,農業部門推出24項科學種田新技術,在園區都有出色展示,直接收益農戶2萬餘人。
同時,他們還加大了科技入戶的服務力度。利用承擔國家農業部科技入戶工程試點的契機,采取『總局、分局、農場、生產管理區』塔式培訓方式,分層次對技術人員、各類生產的從業人員及管理乾部進行技術培訓。在原九三農墾分局、建三江農墾分局兩個國家示范縣基礎上,增加了紅興隆牡丹江兩個分局。推行農業技術網絡諮詢到戶、技術人員指導到戶、實用技術培訓到戶和科技承包到戶等四種入戶方式,重點培育4000個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8萬餘農戶。
利用集市開展科普大集,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科技之冬培訓等活動,組織農業、農機、畜牧、種子、衛生、防疫等行業技術人員『坐診』諮詢。讓農戶地頭『點菜』,農技人員田間『烹飪』。共印發實用技術或新品種、新項目信息資料80餘種3萬餘冊,水稻大豆高產栽培計劃表、施肥表、除草劑應用表等『明白卡』技術資料20餘種17000餘份。由農業、農機、畜牧等行業的技術人員組成技術服務隊653支,深入基層和生產一線『坐診』,為職工群眾提供技術諮詢服務近7000次,解決技術難題311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