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日,在哈爾濱工程大學103實驗室,記者見到了這條『小丑魚』。從水面俯視,『小丑魚』很漂亮,體色是鮮艷的桔黃色,身上有白色條紋,兩個胸鰭呈淡黃色。在魚背上有一根黑色的近3米長的控制線,另一端和控制器相連。通過控制器,『小丑魚』可以搖擺著向前游動、轉彎、潛水。
『研制「小丑魚」就是想驗證一下魚尾巴的功能。』3位研制者郭冰潔、唐旭東、李岳明告訴記者,他們3人都是25歲,是哈爾濱工程大學傳播工程學院的研二學生,主攻方向是潛水器材制造與控制。導師在授課時提到『魚在水中搖尾巴是消耗阻力最小、最快捷的運動方式』,於是,他們3人不謀而合地有了制作『仿生魚』的想法。
從2006年5月起,他們3人就著手研發了。第一步是繪圖,3個人從3000多種魚中,選中了可愛的『小丑魚』。然後,根據比例,繪制了『小丑魚』的上、左、右3張剖面圖。經過20多天的計算、測量,他們在電腦上完成了『小丑魚』立體模型。為了找到能將小魚內部帶電的動力源密封嚴密的魚表皮,他們用了40天的時間,嘗試了30多種材料,最終確定了硅膠。
『小丑魚』組裝完成了,他們迫不及待地把它放進水裡。但第一次下水,『小丑魚』的魚尾巴沒能按照預想進行擺動。為此,3個人不得不給『小丑魚』開膛破肚,查找病因。原來是魚尾處的3個電磁鐵有死點。2006年年底,游泳棒善潛水的『小丑魚』終於誕生了。
他們說,與傳統的仿生魚采用機械電力裝置作為推進方式相比,『小丑魚』仿生器采用電磁鐵作為動力源,直接由電磁鐵產生的吸合力帶動魚尾,通過控制兩組電磁鐵產的周期性吸合,實現『小丑魚』魚尾擺動,使其運動更加靈活、效率更高、噪音更低。
現在,他們3人又有了新的想法。在『小丑魚』身上安裝智能控制、通信、導航、目標探測等設備,讓『小丑魚』在海洋生物觀察、海洋救撈、海洋地形勘測、海洋礦藏探測、海洋污染監測等多領域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