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7日電 昨天,新晚報刊發《30萬城郊人乘公交車何時不難》一稿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記者走訪部分鄉鎮、村屯和村民家時,區、鄉(鎮)政府、村委會和村民說,村裡通公交車是村民致富的根本,也是出行安全的保障。
據平房區平新鎮高潮村村民葉光榮講,因村裡不通公交車,打工辦事當天大都回不來,村裡人到城裡打工的人很少。他在平房區某單位打工,每天6時出門,8時30分前必須到單位,他有時得騎自行車一個小時到單位,有時晚了就花5元或10元錢乘坐『黑』面包車,一個月下來車錢少說也得100多元。如果村裡通了公交車,每天來回車錢纔2元,每個月可以節省一大筆開支。
據香坊區成高子鎮東興村一食雜店的萬世利講,她每周要到鎮裡上兩次貨,基本都是坐『黑』港田車。該村離成高子鎮10多公裡,單程要15元車錢,拉貨回村要30元,一個來回僅車錢就要45元。一個月上貨6次至8次,僅車錢就要600餘元。如果村裡通了公交車,將帶來極大方便。
據香坊區成高子鎮副鎮長肖光介紹,該鎮的楊家灣、張家灣和六家子等6個自然村村屯,每年至少有500多人到7.1公裡外的成高子或15公裡外的香坊區做木匠、瓦匠等打工。因村裡不通公交車,每天村民來回坐『黑』港田車或『黑』面包車就得花20元,每月每人就要花掉600多元,既是極大的經濟負擔,又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
據一些村長講,一些村不通車主要因三個『不到位』:一是部分村路已達到通車條件,但部門之間協調不到位;二是上級資金不到位,導致部分村路長期得不到改造,大客車進不來村屯;三是改造村路『欠賬』多,有關部門計劃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