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六代人演繹雙城皮影百年史
2007-03-29 06:18:20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李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悠久的傳承歷史、輝煌的藝術成就、極具東北地域特色的風格。這些留傳至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歷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滄桑洗禮,有的如今已瀕臨失傳,有的傳承人早已步入耄耋之年。『拯救這些無形的文化遺產』,『讓老祖宗留下的寶貝別在我們這一代失傳』,成為越來越多的文化工作者和有良知的市民發自內心的呼喚……

  東北網3月29日電『寧願餓得腰柳細,不能捨棄皮影戲。』說起20世紀60年代人們對皮影戲的熱衷,回憶起當年人山人海觀看皮影戲的場面,省藝術研究所研究員王曉明的話語中仍然透著激動與自豪。他說,雙城皮影戲入選省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圓了六代皮影藝人百年來的夢想,作為富有濃厚東北地域特色的雙城皮影戲,不僅需要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欣賞,更需要許多年輕人來接過傳承民間藝術的接力棒。

  據悉,雙城皮影戲源於河北樂亭皮影,據《松花江文藝志》載:清乾隆四十一年(1756),大批河北開戶旗丁湧入黑龍江地區,其中就有河北皮影戲藝人在各地演出,深受群眾歡迎。隨著時代的發展,皮影戲藝人為滿足東北百姓審美情趣,大量吸收了當地語言和民間音樂的豐富營養,皮影藝術逐漸地方化。與樂亭皮影最大的區別在於,雙城皮影唱腔高亢、清脆,采用了二人轉等藝術唱腔。到19世紀中葉,隨著皮影戲在本地區的普及,從操縱影人到音樂唱腔、道白等全面改觀,形成了高亢、粗獷、激越的黑龍江皮影戲藝術特色。

  省藝術研究所研究員王曉明向記者介紹,到目前為止,雙城皮影在東北地區開創、發展經歷了六代人百餘年的努力。

  第一代影匠溫德發帶著兒子溫長淮從河北樂亭來到東北,在雙城一帶安家。皮影戲最輝煌的時期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溫長淮、付榮魁、金傳武、李安、鄧桂苓等第二、三代皮影藝人對雙城皮影戲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創作出了一大批包括《禿尾巴老李》、《豬八戒背媳婦》、《三打白骨精》等優秀作品。

  1959年,雙城皮影戲還進京參加了『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憑借著獨特的唱腔、活靈活現的表現手法贏得了在場觀眾的熱烈歡迎,從而使雙城皮影戲一夜間成為當時各大中央級新聞媒體爭相報道的焦點,《禿尾巴老李》等劇目也成為幾十年來家喻戶曉的皮影戲。王曉明說,當時付榮魁等許多皮影藝人為了抓緊時間練功,把鋪蓋卷搬到了劇團,每天起早貪黑地練功、研究如何創新。

  如今的雙城皮影戲在演出中很少有唱腔了,多半成了舞臺劇的模式,專職藝人也越來越少。為了保護這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省藝術研究所已經征集並整理了一些珍貴的唱片等影音資料,但作為延續民間藝術的最好方式,還是盡快培養傳承人。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