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北網3月30日電 在29日香港中文大學(以下簡稱『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以下簡稱『城大』)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兩所大學的負責人通報了2007年首次在黑龍江省招生的有關政策。省招辦副主任李雲增在會上透露,香港12所高校和澳門5所高校計劃今年在我省招生1500人左右。
按內地招生政策招生
中文大學和城大今年都是首次在我省招生,按照《全國普通高校統一招生計劃》招收本科生,並均在我省統招屬提前錄取批次(即『零表』志願)。考生在報考這兩所大學的同時,不影響報考內地其他一表大學。考生只須在6月份我省選填高校志願時按一般程序填報,無須直接向大學申請。
中文大學本年度計劃在我省招收3名全額獎學金學生(文科1名,理科2名)。城大則招收2名高考成績符合獎學金發放標准的高考生。由於兩所大學在我省首次招生,因此除了招生計劃外,學校預留若乾自費生的機動名額,將根據生源及考生成績,對招生計劃進行適量調整及確定提檔比例。
考生英語成績須達標
中文大學和城大在我省錄取的考生必須參加本年度的全國統一高考,外語學科為英語。
有意申請入讀中文大學者,考試成績須達到本科一批高校錄取控制分數線,英語單科成績須達130分或以上。城大錄取條件是:理科考生分數須超黑龍江錄取第一批重點大學錄取分數線60分或以上;文科考生須超50分以上,英語成績須達110分以上。
兩所大學學制均為四年,所有內地考生在昇讀學校本科課程之前,必須先修讀,為期一年,這是專為內地考生而設的大學本科基礎課程。從第二年起,可自由選擇所修專業,專業可按學生隨時可能更改的意見調換,但畢業時所選專業學分必須達標。報考中文大學的考生可報考生文學院、社會科學院、法律學院、理學院、工程學院、工商管理學院等6個學院40餘個專業。報考城大的考生可報考科學及工程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兩個學院10餘個專業。
全省成績最佳考生將獲得全額獎學金
為鼓勵成績優異的學生到中文大學就讀,該校為高考成績最佳的我省考生提供3名獎學金名額(文科1名,理科2名)。他們必須以中文大學為第一志願,高考成績達到中文大學今年的最低獎學金提檔分數線,即文科考生600分以上,理科考生630分以上。若符合獎學金最低分數考生超過計劃名額,學校則按名額及提檔總成績由高至低順序選拔。獎學金相等於攻讀四年本科課程的學費,以及每年約4.5萬港幣的住宿費及生活津貼。
城大特設了全新的入門獎學金計劃,包括狀元(黑龍江省文科或理科前三名)獎學金44萬港幣(相當於四年本科全部費用),全國奧賽、國際競賽獲獎者獎學金(8萬港幣)及分等獎學金。分等獎學金按照申請人高考總分高出黑龍江省第一批重點大學錄取分數線之多少,分為頭等(6萬港幣)和二等(3萬港幣),獎學金為四年。理科考生成績高出重點線100分或以上者,文科考生高出重點線90分或以上,將獲學校頒發的頭等獎學金;理科考生成績高出重點線60分或以上者,文科考生高出重點線50分或以上,將獲二等獎學金。入學後,學期和學年表現優異者亦可獲學院及學系頒發或由社會贊助提供的其它多種獎學金。
兩所大學的自費學生四年要支付40萬港幣至70萬港幣的費用。中文大學非本地學生每年學費8萬港幣,住宿費約7萬港幣至8萬港幣,其他雜費、生活費每年約需2萬港幣至3.5萬港幣。城大非本地自費生每年學費6萬港幣,生活費約3萬港幣至4萬港幣,住宿費1萬港幣,每年總共開支在9萬港幣至11萬港幣左右。
半數畢業生留港就業
中文大學和城大都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資助的八所公立學校之一,兩所大學經常邀請享譽國際的學者到學校講學及參與學術研究合作,還與海外部分大學簽訂交換計劃和協議,讓學生有更多機會與海外學生溝通及交流。
2006年,中文大學內地畢業生66%在港就業,20%赴海外進修,9%留港進修,5%回內地就業。城大畢業生就業情況也大致如此。赴港學習的學生本科畢業後,留港工作3年即可獲得留港永久居留證。
港澳17所高校在我省招生1500人
省招辦副主任李雲增在會上透露,港澳17所高校計劃今年在我省招生1500人左右。除中文大學、城大以外,報考其它10所香港高校的考生可登錄招生院校網站,直接向學校申請報名,報名費300港幣至400港幣不等。省招生辦將於6月25日前將考生的高考成績及我省本科一本分數線提供給這10所香港高校,由招生院校面試後決定是否錄取。報考香港高校的考生成績不能低於一表分數段。
報考澳門5所高校的考生於6月25日至30日到戶口所在市(地)招考辦填寫報名表後辦理報名手續,報名費人民幣50元。澳門5所高校由省招辦在6月底將考生報名材料、高考成績及我省本科一本及二本最低錄取分數線一並提供給招生院校,由學校決定是否錄取。澳門高校每年學費2萬澳元至5萬澳元,設各類獎學金不等。
港澳高校負責人提醒報考學生,港澳高校為全英語授課,到港澳學習的學生必須喜歡英語,且英語成績突出;獨立性強,具備自我管理和學習的能力,還應喜歡挑戰,敢於面對陌生環境。□本報首席記者劉姝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