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排隊『搶購』成一景 『大列巴』冰城可以吃的文化
2007-03-30 10:33:51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徐崔巍 李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30日電 『大面包像鍋蓋,喝啤酒像灌溉……』在哈爾濱很少有食品像秋林『大列巴』那樣名揚中外,也很少有食品像『大列巴』那樣能夠歷經百年仍滿城飄香。『大列巴』對於這個城市來講,早已超越了食品的概念,形成了一種文化象征,是我們城市歷史的見證。作為『大列巴』制作技術的第三代『掌門人』王立福說,當得知『大列巴』入選省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時,面包技師們心裡的那份高興與激動,比過大年還強烈。

  在秋林食品廠工作了30年的面包技師王立福告訴記者,『大列巴』在哈爾濱已經有百年歷史。哈爾濱受俄羅斯文化影響很深,『列巴』是俄語『面包』的意思,『大列巴』是俄羅斯民族傳統手工工藝在哈爾濱的延續和發展。說起『大列巴』在哈爾濱市民心目中的位置,年逾50歲的王立福語氣中帶著幾許自豪:『排長隊等著購買新出爐的大列巴,已成為哈爾濱人生活中一個司空見慣的場景。與面包不變味道一樣,秋林公司面包櫃臺外排大隊的場景,也是幾十年不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每天剛開門營業,就有上百人湧進來,按順序領取手牌,排長隊搶購「大列巴」。當年還有一位沒買到「大列巴」的市民找到廠領導,懇求特批給他一個「大列巴」,因為他家有一位身患癌癥的病人,在病床上特別想吃「大列巴」。』

  據哈爾濱秋林食品廠副廠長李岩介紹,1953年接管秋林公司時,俄方特意在每個分廠都留下了兩名俄方高級技術工人,並配有翻譯,專門向中國工人傳授制作技藝。當時能吃得起『大列巴』的人,都屬於上流社會的成員或是俄國僑民。最初從事制作『大列巴』的面包師,多是來東北闖關東的山東人,由於他們工作吃苦認真,收入也很可觀。當時有句順口溜:『上有天堂,下有列巴郎。大姑娘行三輩子好,纔能嫁給列巴郎。』與一般面包不同的是,『大列巴』外殼比較硬,像鍋蓋一樣,但裡邊比較松軟,由啤酒花發酵,在烘烤面包時,先要將硬雜木的木頭放入烤爐之中,將爐壁熏出木頭的香味,然後再把面包放進爐子裡,這樣烤出的面包也會有木頭的清香。因為是經過3次發酵,所以『大列巴』特別容易消化,吃起來口味獨特。其實『大列巴』的正宗吃法是就著蘇泊湯,或是在上面抹上一點大馬哈魚子醬,就著『裡道斯』紅腸,這樣吃起來纔有異國風味。

責任編輯:雷蕾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