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30日電 26日至28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杜宇新深入巴彥縣和通河縣,了解當前農村備春耕生產情況,就新農村建設、加快縣域經濟發展開展調查研究。他在調研中強調,要適時有效地引導、組織和服務農民,以建設現代農業為核心,努力增加農民收入,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要利用豐富的農業資源,通過招商引資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拉動縣域經濟加快發展。
事先不打招呼,往來不用迎送。杜宇新一行輕車簡從,隨走隨停,田間問農情,車間話經營,一路深入兩縣20多個地方,面對面與農民群眾、企業職工、縣鄉村乾部和企業經營者交流,共商致富發展大計。
農資產品『集中經營』的模式,必然起到保證質量、平抑價格的作用,從根本上杜絕坑農、害農事件發生,最終實現便農利農惠農
時值備春耕,沃野山鄉地氣昇騰、萬物復蘇,一派繁忙景象。調研中,杜宇新多次臨時動議走進村屯,詢問農民關於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貿生資情況:貨源充足嗎?質量可靠嗎?價格合理嗎?
在兩縣,杜宇新分別考察了當地的農業生產資料大市場。巴彥縣和通河縣農資市場都是在政府引導下、經市場化運作興建的農資銷售龍頭企業。他們通過出售和租賃商鋪等方式,將原有分散經營的業戶集中起來,統一管理,不僅便於農民『貨比三家』,集中采購,也改變了原農資分散銷售、管理困難的局面,為糧食豐產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
杜宇新仔細詢問了農資市場的經營管理情況,詳細了解『一站式』購物給農民帶來的新變化,對這種『創辦市場、集中經營』的農資銷售新模式深表贊同。杜宇新說,農資大市場為服務『三農』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業戶之間形成的良性競爭局面,必然會起到增加信息渠道、保證貨品質量、平抑價格的作用,有利於降低農民的交易成本,從根本上杜絕坑農、害農事件的發生,最終真正實現便農利農惠農。
調研期間,杜宇新多次囑咐縣鄉村負責人,要多為農民發展生產提供適時、有效的服務,切實解決農民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幫助更多農民盡快走上致富路。
堅持把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絕不是一句口號。要適時、有效地引導、組織和服務農民,共同參與新農村建設
3天時間,杜宇新走了8個村。坐在農民的炕頭上,杜宇新問得最多的是農民收入多少?大家靠啥致富?他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根本的還是發展生產,增加收入。縣鄉村各級領導要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抓引導、抓組織、抓服務,把廣大農民和方方面面的力量調動起來,共同參與和支持新農村建設。
26日,杜宇新來到巴彥縣興隆鎮民主村。在村委會的組織下,民主村村民自願出工出勞,自己動手綠化村屯、改造家園。兩年時間,這個省級貧困村的面貌煥然一新:整潔的休閑廣場、寬敞的水泥路面、整飾一新的房捨……農民們高興地說:環境好了,我們的生活更有奔頭了。
杜宇新感慨不已:堅持把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絕不是一句口號。農民有追求富裕、文明、和諧的願望和要求,關鍵是要通過農村基層組織的適時引導和有效組織,調動大家的積極性,自力更生、建設家園、改善環境。『因為農民既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也是受益的主體。農民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新農村建設不可能實現。』
在通河縣祥順鎮太平山村,看到村民們栽種榆樹、果樹,以籬代牆,美化家園,杜宇新稱贊他們的做法『降低成本、貼近自然』。他說,新農村建設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環境絕不能脫離農村實際,要經得住歷史的檢驗。
要以誠招商,重商親商,利用豐富的農業資源,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拉動地方經濟加快發展
在巴彥縣調研期間,杜宇新實地查看了遠達糠醛有限公司、萬北軸承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對巴彥縣『強工興農』的思路和做法給予充分肯定。他說,巴彥縣實現加快發展的關鍵是要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利用豐富的農業資源,通過招商引資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擴大就業,拉動第三產業加快發展。
以誠招商,重商親商,杜宇新不僅殷切囑托,而且身體力行。調研中,得知國有企業巴彥縣亞麻原料廠目前正處於停產狀態,杜宇新當即表示可以為企業尋找『婆家』。他將投資商請到巴彥縣,親自陪同看廠房、聽匯報、算細賬。市委書記的滿腔熱情和真摯情誼深深感染了投資者;身體力行、高效務實的工作作風,更使巴彥縣各級乾部深受觸動。杜宇新還特別叮囑兩縣負責人,招商引資時要堅決拒絕那些高污染項目,寧可項目不上,寧可發展慢一些,『禍國殃民的事我們絕不能乾』。
引進廣東粵景集團投資成立的黑龍江粵景紙漿有限公司,已成為通河工業發展的新『引擎』。從2004年組建至今,杜宇新一直十分關注企業的發展。此次通河之行,他提出一定要去看看企業的新變化。
第三次走進漿紙車間,杜宇新熟稔地穿行於機聲隆隆的車間。得知該企業正在改造設備、積極擴張,目前已實現年利稅增長20%,杜宇新鼓勵企業負責人要加快發展,為拉動地方經濟作出更大貢獻。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要把需要給農民解決的問題排一排序,優先解決那些群眾最迫切、最盼望的事情
27日下午,聽說市委書記來到通河縣鳳山鎮,青山村下青山屯的農民們自發聚到村口當『導游』,興致勃勃地拉著杜宇新參觀自己的新家。
下青山屯原是岔林河伐木工人暫居點,由於村裡三面環山、一面臨水,與外界的交通僅靠一條木船,每到汛期,農民出行、就醫、上學、生產物資運輸都十分困難。
2006年,通河縣政府籌資185萬元,為下青山屯規劃建設了950平方米的新型住宅小區,並實現了自來水、室內廁所、有線電視100%入戶,22戶農民喜遷新居。
在農民李鳳明家,聊起遷居給生活帶來的變化,杜宇新說,新農村建設是中央的重大戰略決策,要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讓廣大農民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走村串戶,杜宇新看水、看路,多次詢問村屯乾部和廣大農民目前最需要解決的民生問題是什麼。杜宇新說,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要把需要給農民解決的問題排一排序,集中財力優先解決那些群眾最迫切、最盼望的事情。
在兩地村屯,杜宇新還查看了多家農家藥店連鎖店和『萬村千鄉』農家店,要求有關部門要加快城市公共服務和社會服務網絡向農村的延伸。
調研期間,杜宇新還到位於通河縣境內的大慶方6井、通河松花江大橋等作業、施工現場,看望慰問了鑽井工人和建設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