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引向新階段
2007-04-02 16:53:41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2日電 題: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引向新階段

  孫家岩

  人口流動就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必然現象。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城市化步伐加快、發達地區制造業的崛起,農村勞動力轉移迅速在全國形成不可阻擋的大潮。無論從內部條件還是外部環境看,我省的勞動力轉移應該適應新形勢,按照城鄉統籌就業的要求,進一步謀劃和推進。

  一是在轉移目標上,應更加注重農民工的穩定就業。勞動力轉移工作納入政府行為推動以來,全省相關部門特別是各級勞轉部門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勞動力轉移日益深入人心,走出土地,跨出農門,到城裡打工就業,已經成為一些青年農民的自覺追求和夢想。近年來,全省有近一半的農村勞動力被轉移出來。深入分析可以看出,現在進城務工的農民,大多數只能進入城市務工的低端市場,靠出苦力維持生計。由於低端市場勞動力供大於求,導致這部分農民工就業很不穩定。長此下去,就會帶來諸如治安、交通壓力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也不利於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勞動力轉移的最終目的是讓一部分農民在城裡實現穩定就業,成為新一代的產業工人和新市民,加快農村城鎮化的進程。因此,在農村勞動力轉移進入一定的發展階段以後,工作重心就要從數量擴張逐步轉到重視解決農民工的穩定就業上來。在促進農民工穩定就業工作中,作為勞務輸出地就要通過加強培訓,讓更多的農民工掌握進入機械加工、電子制造、現代服務業等高端市場的就業素質和技能。農業包括扶貧部門要繼續利用好國家和省陽光工程、扶貧開發資金,重點對農民進行轉移前的引導性培訓和初級培訓,讓農民獲得城市生活常識、法律觀念、維權意識以及保安、餐飲等行業領域的初級職業技能。勞動部門要按照統籌城鄉就業的理念,在就業再就業資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依托各類技工學校,重點用於機械加工、電子制造、現代服務業等方面的技能培訓,讓更多的農民工獲得進入高端市場穩定就業的能力。對於已經轉移出去的農民工,應納入城鎮就業再就業政策體系,統一管理,消除用工歧視,在再就業培訓、社會保障福利等方面與城鎮下崗職工一視同仁。

  二是在轉移機制上,應更加注重發揮市場中介組織的作用。農村勞動力轉移初期,在思想認識和市場發育不充分的情況下,采取政府行政力量推動,甚至在一些環節上包辦代替,是十分必要的。但從長遠來講,如果政府長期錯位、越位,也將帶來一些問題。因此,在轉移輸出勞動力過程中,要重視解決政府職能問題,逐步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過渡,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和力量。考慮到農村勞動力資源的特殊性和政府的責任,政府部門還不能完全放手不管。工作力度只能加強,不能削弱,但要找准位置,應該在宣傳、培訓、維權、市場監管、相關政策支持上發揮職能作用。同時要把信息采集、用工單位考察、對接等市場能做的工作交給市場,充分發揮中介組織、勞務公司和勞務能人的作用,靠市場的力量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目前,培育市場中介組織方面的政策措施還不到位。只要政府部門加強監管,規范市場行為,隨著行業自律機制的不斷健全,勞務中介市場會越走越好。

  三是在轉移空間上,更加注重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人口眾多,勞動力豐富,是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由於城市容量和就業空間的限制,把農村剩餘勞動力都轉移到大城市也是不現實的。還有,受農村勞動力年齡和知識結構的制約,多數農村勞動力也不可能都進入大城市就業。到縣及縣以下轉移就業,也符合我國城市化發展方向。因此,應該重視並做好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這篇大文章。農村勞動力到縣城及縣以下的中心鄉鎮務工、從事二三產業經營以及在家門口從事多種經營、兼業經營的,都應視為就地轉移。這對發展地方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都有現實意義。對於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我省各級勞轉部門已經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對農村『4050』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使這些人不出家門就能就業創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某種意義上說,向小城鎮轉移是水到渠成的市場行為。盡管如此,在工作指導思想上重不重視,采不采取有力政策和措施推進,其結果是大不一樣的。下一步,除了加強小城鎮建設、支持鼓勵中小企業發展、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以外,應積極走開發式轉移的路子,支持和鼓勵農民就地就近發展二三產業和多種經營。相關部門應盡快出臺促進農民開發式轉移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可以為自主創業的農民提供信息、培訓、小額貸款、稅收、工商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務。

  四是在工作擺布上,更加注重引導農民工回鄉創業。人口遷移,一直處於雙向流動的趨勢。我們在向外轉移輸出農民工的同時,一部分早年出去闖世界的農民工,在外面開闊了眼界、掙到了錢,也將帶著資金、技術回到家鄉投資創業。這是新農村建設的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據報道,一些轉移輸出起步比較早的人口大省,在中心鎮村已經出現了農民回鄉創業一條街,有力地推動了當地的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前這種回鄉創業的情況在我省一些市縣也有出現。不過,這種趨勢目前仍然處在一種自發的狀態,缺少必要的引導和支持。我們應該順應這個趨勢,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和支持更多的外出務工農民回鄉創業。各級勞轉部門應把這項工作作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的一部分,納入日程,協調推進。要把吸引農民工回鄉創業發展與招商引資工作結合起來,在用地、融資、工商稅收等方面營造寬松的政策環境。在回鄉創業比較集中的地區,結合新農村建設,搞好規劃,闢建創業一條街或園區,引導其健康有序發展。

  (作者為省政府研究室農村處處長)

  孫家岩

  人口流動就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必然現象。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城市化步伐加快、發達地區制造業的崛起,農村勞動力轉移迅速在全國形成不可阻擋的大潮。無論從內部條件還是外部環境看,我省的勞動力轉移應該適應新形勢,按照城鄉統籌就業的要求,進一步謀劃和推進。

  一是在轉移目標上,應更加注重農民工的穩定就業。勞動力轉移工作納入政府行為推動以來,全省相關部門特別是各級勞轉部門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勞動力轉移日益深入人心,走出土地,跨出農門,到城裡打工就業,已經成為一些青年農民的自覺追求和夢想。近年來,全省有近一半的農村勞動力被轉移出來。深入分析可以看出,現在進城務工的農民,大多數只能進入城市務工的低端市場,靠出苦力維持生計。由於低端市場勞動力供大於求,導致這部分農民工就業很不穩定。長此下去,就會帶來諸如治安、交通壓力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也不利於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勞動力轉移的最終目的是讓一部分農民在城裡實現穩定就業,成為新一代的產業工人和新市民,加快農村城鎮化的進程。因此,在農村勞動力轉移進入一定的發展階段以後,工作重心就要從數量擴張逐步轉到重視解決農民工的穩定就業上來。在促進農民工穩定就業工作中,作為勞務輸出地就要通過加強培訓,讓更多的農民工掌握進入機械加工、電子制造、現代服務業等高端市場的就業素質和技能。農業包括扶貧部門要繼續利用好國家和省陽光工程、扶貧開發資金,重點對農民進行轉移前的引導性培訓和初級培訓,讓農民獲得城市生活常識、法律觀念、維權意識以及保安、餐飲等行業領域的初級職業技能。勞動部門要按照統籌城鄉就業的理念,在就業再就業資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依托各類技工學校,重點用於機械加工、電子制造、現代服務業等方面的技能培訓,讓更多的農民工獲得進入高端市場穩定就業的能力。對於已經轉移出去的農民工,應納入城鎮就業再就業政策體系,統一管理,消除用工歧視,在再就業培訓、社會保障福利等方面與城鎮下崗職工一視同仁。

  二是在轉移機制上,應更加注重發揮市場中介組織的作用。農村勞動力轉移初期,在思想認識和市場發育不充分的情況下,采取政府行政力量推動,甚至在一些環節上包辦代替,是十分必要的。但從長遠來講,如果政府長期錯位、越位,也將帶來一些問題。因此,在轉移輸出勞動力過程中,要重視解決政府職能問題,逐步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過渡,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和力量。考慮到農村勞動力資源的特殊性和政府的責任,政府部門還不能完全放手不管。工作力度只能加強,不能削弱,但要找准位置,應該在宣傳、培訓、維權、市場監管、相關政策支持上發揮職能作用。同時要把信息采集、用工單位考察、對接等市場能做的工作交給市場,充分發揮中介組織、勞務公司和勞務能人的作用,靠市場的力量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目前,培育市場中介組織方面的政策措施還不到位。只要政府部門加強監管,規范市場行為,隨著行業自律機制的不斷健全,勞務中介市場會越走越好。

  三是在轉移空間上,更加注重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人口眾多,勞動力豐富,是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由於城市容量和就業空間的限制,把農村剩餘勞動力都轉移到大城市也是不現實的。還有,受農村勞動力年齡和知識結構的制約,多數農村勞動力也不可能都進入大城市就業。到縣及縣以下轉移就業,也符合我國城市化發展方向。因此,應該重視並做好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這篇大文章。農村勞動力到縣城及縣以下的中心鄉鎮務工、從事二三產業經營以及在家門口從事多種經營、兼業經營的,都應視為就地轉移。這對發展地方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都有現實意義。對於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我省各級勞轉部門已經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對農村『4050』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使這些人不出家門就能就業創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某種意義上說,向小城鎮轉移是水到渠成的市場行為。盡管如此,在工作指導思想上重不重視,采不采取有力政策和措施推進,其結果是大不一樣的。下一步,除了加強小城鎮建設、支持鼓勵中小企業發展、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以外,應積極走開發式轉移的路子,支持和鼓勵農民就地就近發展二三產業和多種經營。相關部門應盡快出臺促進農民開發式轉移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可以為自主創業的農民提供信息、培訓、小額貸款、稅收、工商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務。

  四是在工作擺布上,更加注重引導農民工回鄉創業。人口遷移,一直處於雙向流動的趨勢。我們在向外轉移輸出農民工的同時,一部分早年出去闖世界的農民工,在外面開闊了眼界、掙到了錢,也將帶著資金、技術回到家鄉投資創業。這是新農村建設的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據報道,一些轉移輸出起步比較早的人口大省,在中心鎮村已經出現了農民回鄉創業一條街,有力地推動了當地的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前這種回鄉創業的情況在我省一些市縣也有出現。不過,這種趨勢目前仍然處在一種自發的狀態,缺少必要的引導和支持。我們應該順應這個趨勢,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和支持更多的外出務工農民回鄉創業。各級勞轉部門應把這項工作作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的一部分,納入日程,協調推進。要把吸引農民工回鄉創業發展與招商引資工作結合起來,在用地、融資、工商稅收等方面營造寬松的政策環境。在回鄉創業比較集中的地區,結合新農村建設,搞好規劃,闢建創業一條街或園區,引導其健康有序發展。

  (作者為省政府研究室農村處處長)

責任編輯:呂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