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由亂到治又由興返衰 馬家溝為何『有人治,沒人管』
2007-04-03 05:48:5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曹紅濤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3日電 今天出版的人民日報第5版發表題為《馬家溝為何『有人治,沒人管』》的文章,全文如下:

  4月1日,記者沿哈爾濱馬家溝沿線采訪,在這條河流經的4個城區,污染、破損、髒亂景象隨處可見;10多公裡路,晚上漆黑一團……『沒人管』,記者一路聽到最多的就是這句話。

  馬家溝,一條自南向北橫穿哈爾濱市的季節河,10年前就像是哈市的『龍須溝』,沿線『亂倒、亂搭、亂堆』現象普遍,因大量生活污水排入,河水冬季都不結冰,沿岸居民深受其苦。1996年起,市政府下大力氣治理,2002年基本完成市區段17.1公裡的污水截流主體工程,至今已累計完成近9億元的工程量。

  治理後的馬家溝卻未能長久保持整潔、衛生的環境,這是為什麼呢?

  河堤公園變成遛狗場,120多件體育設施至少一半以上損壞

  記者來到馬家溝寬城街橋段??當年這裡曾是馬家溝河治理的樣板:寬闊平坦的河基,修葺堅固的河堤,路燈洋氣、綠化帶齊整、健身設施一應俱全,儼然是一道『亮麗的城市風景線』。然而,幾年過去,風光不再。

  『我細數過,120多件體育設施至少損壞一半以上,多好的鐵棋盤都被砸掉了,有的跑步機也被撿廢品的卸了腿。』遛彎的劉大爺就住在附近小區裡,見證了馬家溝近幾年由亂到治,又由興返衰的全過程。『路燈都是擺設,到晚上漆黑一片,只能聽到陣陣狗叫。』

  記者又來到馬家溝宣化橋段。沿河左岸步行,只見樹木支架、長椅、路燈、雕塑等設施破損嚴重,堤壩護坡石時有坍塌、脫落。

  繞到河的右岸,僅有的幾個異形花壇裡滿是破敗的苞米茬子。遛彎的張大爺告訴記者,這裡頭兩年還種了些花草,後來沒人收拾都敗了,附近居民就在裡面種上了苞米。有居民向記者反映,『晚上這裡也是黑燈瞎火的,沒人敢走。』

  建設部門與管理部門遲遲未能交接項目,導致『兩不管』尷尬局面

  哈爾濱市城市內河的管理機構為市內河管理處(下稱內河處),隸屬於市水務局。據2003年發布的《哈爾濱市城市內河管理辦法》(簡稱《辦法》)第四條規定:有堤河段自迎水面堤肩起兩側各60米,屬內河管理范圍。那麼,內河處為什麼沒把馬家溝管起來呢?

  該處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了一個背景,在《辦法》出臺前,該處執行的是1997年制定的《哈爾濱市馬家溝管理辦法》,該辦法第二十條規定,『馬家溝改建地段在未辦理竣工交接前,由市建設委員會依照本辦法實施管理』。正常情況下,馬家溝綜合治理工程竣工並驗收合格後,即應移交內河處負責日常管護,但因建管交接未實現,實際上就導致了『兩不管』的尷尬局面。

  『政府在建設期的管理維護投入不足,是馬家溝管理滯後的主要原因。』負責馬家溝工程建設的市建委內河綜合治理辦公室(下稱綜治辦)負責人表示,因工程整體未完工,故無法組織竣工驗收,更無法移交管理部門,邊建設邊維護讓他們很頭疼。2003年前後,在市領導協調下,他們也試圖與水務部門進行建管交接,但因為經費沒有出處,事情就擱置了下來。

  類似現象具有普遍性,理順管理體制、避免損失浪費迫在眉睫

  綜治辦負責人表示,馬家溝綜合治理工程沒有任何效益,屬於純公共財政支出的環保和基礎設施項目,政府投入嚴重不足,只能邊籌款邊分段施工。『正常情況下,包括郊區段治理在內的整個工程最多超不過5年即可完成,因為投入不到位,10年過去了,還僅完成城區段90%的工作量。』

  該負責人給記者算了筆賬:新增的60萬平方米綠地,按現有標准,每平方米綠地年維護費用不能低於4元錢,這就需要240萬元;十幾公裡路燈僅節假日晚間通電幾個小時,一年就得近100萬元;為保證一年四五次的景觀用水,得從松花江提水,一年又得300萬元……而現階段每年的投入總共只有七八十萬元,相比巨額的管護成本,只是杯水車薪。

  內河處的負責人也叫苦不迭,『全市內河行業只有人頭費開支,而無管理經費及其它的維護發展經費,前兩年為清淤疏浚另兩條內河,我們不得不打報告申請經費。』

  該負責人說,雖然2003年的《辦法》已明確由各級財政部門列支相關經費,但始終沒有得到落實。『馬家溝的管理問題關鍵是明確責任、落實經費,要不然接過來根本就沒法收拾!』

  據悉,馬家溝郊區段還有17.5公裡需要治理,整個工程竣工尚需時日。

  業內人士認為,市政建設項目建管交接不暢現象相當普遍,有些是因為工程質量問題,但更多的是在『重建輕管』的城建思維之下,建設部門與管理部門各管一攤,溝通不足,管理經費落實不到位造成的。理順城市內河管理體制,實現建管結合,迫在眉睫。

  國家建設部城市水資源中心副主任宋蘭河認為,現代化水利工程和市政設施被閑置是一種浪費,因管護不力遭破壞,就更是一種損失。

  國家水利部水資源司城市水務處負責人認為,主管部門應按照建設與管理並重的原則,考慮階段性的竣工驗收和移交,把能管的盡快轉入運行維護階段,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發揮工程建設的效用。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