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3日電 我國是世界馬鈴薯生產大國,而我市的馬鈴薯種植面積在全國佔有絕對優勢。無論是那震動全國的廣告『克山土豆,全面』,還是訥河『中國馬鈴薯之鄉』的封號,都寫下了龍江薯業的輝煌。
然而,就是這一優勢產業,近幾年在歐盟同類產品的不正當傾銷衝擊下,銷售市場一路下滑,薯農減少,生產企業加工能力下降,產品銷售價格一跌再跌。是何因所至?一時間人們陷入茫然……
歐盟傾銷擾亂市場
前幾天,記者來到了位於克山縣的我省規模較大的『土豆粉』生產企業——沃華馬鈴薯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企業執行經理畢連柱講述了市場變化的前前後後。他說,2001年以來,我省馬鈴薯生產加工產業發展迅速,馬鈴薯制品企業達120多家,涉及專業種植農民100多萬戶,馬鈴薯及其制品的生產、加工、物流、銷售已經形成成熟的產業鏈。
2005年年初,我市幾家規模較大的馬鈴薯淀粉加工企業發現:市場價格直線下降,已經低於生產成本,企業庫存增加,淀粉滯銷,這是過去從未發生的事情。
當時,沃華馬鈴薯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上萬噸馬鈴薯淀粉只銷售出10%,其餘都存在庫裡。總經理趙建國心急如焚。他回憶:『危機突然而來,我們都慌了,惟一能做就是考察市場,研究問題出現在什麼地方?』憑著多年的外貿工作經驗,他們幾經周折,『打入』了廣州海關的保稅倉庫。當他們看到庫裡堆積如山的歐盟馬鈴薯淀粉時,都驚呆了,後來得知:從歐盟進口我國的馬鈴薯淀粉突然大幅度降價,馬鈴薯淀粉到岸價從550美元一噸猛降到360美元一噸,最低時一噸折合人民幣僅2800元。
對此,國內馬鈴薯淀粉加工企業陷入兩難境地,如果打價格戰,每噸要虧損1000多元,硬挺著不賣則產品大量積壓,客戶流失。這些企業一時陷入絕境。
一些企業領導認為,事到如今,要想絕處逢生,只有拿起法律武器,走維權之路。
企業維權打響戰役
2005年7月,一份份證據確鑿的涉案歐盟傾銷馬鈴薯淀粉訴狀傳遞到了中國商務部,商務部對此非常重視。9月,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顧春芳副局長帶隊到我省調查取證;12月29日,我市沃華馬鈴薯制品有限公司在充分准備的情況下,牽頭聯合19家國內馬鈴薯淀粉生產企業,向商務部正式提交了對原產於歐盟進口的馬鈴薯淀粉進行反傾銷調查的申請書;2006年2月6日,商務部發布公告對原產於歐盟的馬鈴薯淀粉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2006年5月,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到我市訥河、克山和依安等地實地考察各企業受損情況。
緊鑼密鼓的深入調查,使大量事實真相浮出水面。一位業內人士詳述,國內外馬鈴薯淀粉質量差別不大,完全可以相互替代,而歐盟國家的勞動力成本遠遠高於中國,歐盟國家的馬鈴薯原料成本高於中國的50%至100%,加上大約29天到31天的海運成本,所以歐盟馬鈴薯淀粉企業生產成本不可能低於中國企業。那麼歐盟國家為什麼會不惜血本將產品賣到中國市場呢?謎底就在:歐盟為確保世界第一大馬鈴薯淀粉加工基地的地位,擠佔僅次於其後的中國企業市場,采取從種植、加工到出口一條龍式的補貼政策,讓自己的企業可以低價向中國傾銷產品。
2006年8月18日,就在新薯上市前期,商務部發布了馬鈴薯淀粉反傾銷案初裁決定,認定原產於歐盟的進口馬鈴薯淀粉存在傾銷行為,並且由此對中國的相關產業造成了損害。商務部的裁決和配套措施在新產季及時發布,如救命的甘霖拯救了處於生死關頭的國內馬鈴薯加工產業。
企業勝訴再現生機
初戰告捷的我國馬鈴薯淀粉生產企業,在4個月內就煥發出蓬勃生機。據位於訥河市的黑龍江雪花淀粉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史立文介紹,以我市為例,2005年在馬鈴薯淀粉行業生產加工銷售旺季的9月到12月間,全市各大淀粉企業僅銷售了生產量的10%左右,大量淀粉積壓在倉庫,而在2006年的9月至12月間,在全市各大淀粉廠加大生產量的前提下,銷售出了90%左右的產品,有的廠家的淀粉還銷售一空。此外,馬鈴薯淀粉價格已經回昇到2004年的水平,每噸為4800元至5000元。
今年2月5日,商務部發布2007年第8號公告,公布馬鈴薯淀粉反傾銷案的終裁決定。根據終裁決定,自2007年2月6日起,對進口的原產於荷蘭艾維貝、法國羅蓋特等歐盟公司的馬鈴薯淀粉,征收17%-35%不等的反傾銷稅。至此,由我市企業牽頭發起的、涉及進口農產品反傾銷訴訟第一案,以勝訴而告一段落。
終裁消息給馬鈴薯加工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我市的馬鈴薯種植主要集中在克山、訥河和依安三地,馬鈴薯是當地農民賴以生存、致富的主要經濟作物。一個年產1.5萬噸的大型馬鈴薯淀粉加工企業,可帶動周邊5萬戶農民種植馬鈴薯致富,鮮薯原料產值達5000萬元,生產原料的用戶可創造利潤1500萬元。牽頭發起反傾銷訴訟的克山縣沃華馬鈴薯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建國激動地說:這場國際官司不僅有利於企業也有利於農民。
正值備春耕時節,記者日前在省農科院克山馬鈴薯研究所看到了搶購馬鈴薯種薯的場面。據該所負責同志介紹,今年該所種薯銷售成番論倍增長,粗略估算增長在1.5倍以上,預計今年全市的種植面積將比去年增長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