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大列巴』遭受快餐衝擊 專家解析哈爾濱十大『非物質遺產』
2007-04-04 08:26:29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柴宇寧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4日電 題:專家解析哈市十大『非物質遺產』

  『滿族珍珠球』像籃球的運動項目

  每場由兩隊參加,每隊7人,水區內雙方有4人進攻和防守,進攻者可將球任意傳、運、拍、滾,最終向抄網投球得分。封區內兩人持拍用封、擋、夾、按等動作阻擋進攻人向抄網內投球。每隊一人在得分區內,抄球得分,阻止對方得球得分。每場比賽分上下兩節,每節20分鍾,中間休息10分鍾,分多者為勝。這種有點像籃球的運動就是剛剛入選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滿族珍珠球』。

  據孫亞強主任介紹,珍珠球是滿族傳統體育項目之一,分布於五常拉林鎮及周邊區域,其他滿族聚集區也能見到。滿族珍珠球歷史悠久,最初源於滿族人采集珍珠的勞動。努爾哈赤時代居住白山黑水的滿族青年男女,在采珍珠歡慶豐收之際,在陸地上用『繡球』比做大珍珠,競相往魚簍裡投,投中者預示未來能采到更多的珍珠。為與風浪搏斗,蛤蚌神化成『蛤蚌精』張開貝殼,防止珍珠被奪走。至此,一種攻守兼備的滿族球類競技項目誕生。

  滿族珍珠球是既古老高雅又文明適度的體育競技活動,具有滿族文化傳統,目前正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在五常等地,人們只有在慶祝民族節日時纔玩起這種運動,這對『珍珠球』的發展、傳承是非常不利的。孫主任透露,下一步保護的措施,除了采取通過信息、圖像、圖片進行研究等靜態保護外,還將在全市中小學生中大力開展『珍珠球』活動,把該運動列為學習的體育科目,積極培養此項運動的新傳人,讓民族民間體育之花常開不敗。

  『樺樹皮畫』原料制作皆難的工藝品

  對於在眾多畫種中,為何只有樺樹皮畫入選,孫亞強副主任告訴記者:『樺樹皮畫是在傳統的樺樹皮制品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工藝品,它綜合了傳統的制作樺樹皮用品的手段,又增添了新的裝飾辦法,從手工著色到最終裝裱,共有16道工序。其內大多表現北方少數民族風情及自然風光山水,突出了樺樹皮工藝的古朴自然、匠心獨運,再加以鐵藝、雕刻、上光等工藝,看上去現代感較強,入選理所應當。』

  雖然如此,孫亞強副主任對樺樹皮畫今後的發展和傳承依舊懮心忡忡,『雖然樺樹皮畫較以前的手工藝有所發展,但是,由於原材料受限制,制作技藝難度大等原因,仍然面臨著原料減少、傳承人缺少、後續發展資金較少等幾個主要問題。盡管傳承人劉恆浦已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建立了『北方民族藝術精品館』,白樺制品也大量送給外國來賓,但面臨的狀況依舊艱難。』

  據孫主任透露,有關部門將整理出版《黑土飄金———白樺藝術》和《樺說龍江》等專著;深度保護傳承樺樹皮手工技藝;舉辦傳承人培訓班,培養更多的新傳人;舉辦世界性的樺樹皮文化研討會,以期樺樹皮畫這種藝術形式能夠更加受到人們的關注和喜愛。

  『秋林大列巴』遭受快餐衝擊

  提起秋林大面包(大列巴),人們就會想起全國都流傳著的一句俗語:『哈爾濱一大怪———大面包像鍋蓋!』的確,這種外殼焦脆,內瓤松軟,酒香宜人,風味獨特的食品在其百餘年的歷史傳承中,深為市民們所喜愛,並成為哈爾濱這個素有『東方莫斯科』美譽之城的品牌食品。秋林大面包一度成為哈爾濱的一張名片。此次,秋林大面包(大列巴)制作技藝進入『非遺』也是眾望所歸。

  秋林大面包系俄羅斯傳統食品在哈爾濱地區的落地流傳發展,秋林大面包(大列巴)是其生產廠家哈爾濱秋林食品廠的主打產品,該廠1900年由俄國人伊萬·雅闊洛維奇創建,後由中國政府接收,秋林面包及其傳統手工藝一直流傳至今。

  常曉華告訴記者,『隨著社會生活的現代化,傳統食品正在遭受著來自快餐食品的大衝擊,秋林面包也遭遇到烘烤原料硬雜木的短缺、工藝成本太高、制作時間太長等困難。』但哈爾濱秋林食品廠表示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保護維持傳統食品的手工技藝傳承,培養新的傳承人,降低能耗,使秋林大面包更具有市場競爭力,為百年老字號再添新風采。

  『哈爾濱紅腸』融入百姓生活的美食

  哈爾濱紅腸作為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傳統食品,已經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成為人們節假日享用及招待客人的美食。從紅腸的流傳沿革,可見哈爾濱這個城市的歷史發展脈絡,傳統食品與時代風雲如此緊密地連接在一起,潤染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也加重了這座城市的異域風情。

  哈爾濱紅腸系源於東歐的傳統食品腸,屬中溫型風乾腸類。隨著中東鐵路的修建及哈爾濱的開埠,傳統紅腸由外國商人及技師帶入本地。1905年前後,哈爾濱有紅腸工廠30餘家,紅腸品種14個。歷經百年歷史傳承,紅腸依舊光彩依然,風韻不減,成為哈爾濱人最喜愛的傳統食品之一。它采用上好的牛、豬肉為主料,添加各種香辛調味品,經傳統手工藝制作而成。其外觀呈棗紅色,皺紋均勻,富有彈性,腸體緊密,光滑細膩,煙熏香味十足。

  哈爾濱紅腸是哈爾濱的一個著名商標,它不單單是一種美食,也是哈爾濱的一種文化的體現。對此,常曉華不無擔懮地說,『哈爾濱紅腸與許多傳統食品一樣,面臨著快速生活節奏的巨大壓力與影響,其工藝流程的秉承祖制、手工技藝的保持及熏制紅腸木材原料的緊俏,都成為紅腸手工技藝傳留下去的障礙。『哈爾濱紅腸制作技藝』進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必須要進一步促進這一傳統食品手工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同時,要建立完善的資料檔案,保持哈爾濱紅腸的質量與風味,發揚光大哈爾濱傳統食品的響亮稱號。』

  『青牛葫蘆』講究繪畫雕刻手段的手工藝

  隨著社會的進步,傳統手工藝大多面臨著困境,『青牛葫蘆』也同樣遭遇著傳承人十分匱乏,傳統手工技藝無人理睬的冷清。

  據常曉華秘書長介紹,『青牛葫蘆』指在自然生長的葫蘆上使用雕刻繪畫手段雕刻、火燙及彩繪出各種圖案的工藝品。其傳統制作技藝流傳在黑龍江五常一帶,已有260年歷史。18世紀中葉清政府移民於此地,古老的葫蘆文化隨之紮根。『青牛葫蘆』手工技藝受清宮廷繪畫影響,設計考究,疏密得當,線條流暢、風格高雅。落腳於黑龍江卻有江南彩藝的風貌,明顯與河北和山東民間葫蘆工藝截然不同。

  說起『五常青牛葫蘆』,常曉華娓娓道來:『五常青牛葫蘆』由『小鄭葫蘆』傳承演變而來。鄭祖橋19世紀末生於五常,自幼酷愛書畫,常在葫蘆上刻字畫送與友人。因其個子矮小,人稱『小鄭葫蘆』。其第四代傳人鄭國華作品落款常用『青牛』二字,久之,人們又稱其為『青牛葫蘆』。『青牛葫蘆』由雕刻、火烙、立粉及彩畫等4個種類。雕刻分透雕、浮雕、陰刻和陽刻;火烙則分工筆線描、界定渲染;彩畫分重彩和淡雅;立粉分描金和單色。2001年,青牛葫蘆參加哈爾濱第三屆民間民俗博覽會,傳承人鄭國華被評為『十佳藝人』。

  常曉華表示,針對哈市申報的『青牛葫蘆手工技藝』,政府及相關部門將著手有關技藝資料的全面保護,建立葫蘆生產基地,保障葫蘆原料供應,培養新的手工技藝傳承人,將傳統手工技藝與旅游產業發展相結合,讓傳統藝術煥發青春。

  『女真譜評』記錄女真族興衰史的手抄本

  『女真譜評』是什麼?在它入選黑龍江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前,可能很多人都不大清楚。對此,民俗專家郭崇林這樣告訴記者:『「女真譜評」是黑龍江雙城滿族民間故事家馬亞川傳承與默記其外祖父的手抄本,其中記錄了滿族祖先女真人的歷史傳聞與神話傳說。從20世紀90年代被發現,迄今為止依舊是黑龍江流域內唯一的系統完整的女真族原始神話故事集。』

  郭崇林向記者詳細介紹了『女真譜評』的故事,『「女真譜評」從女真族傳說中的始祖九天女與漁郎成婚並繁衍後裔起,阿骨打完彥部的鼎盛,直至清朝嘉慶年間的歷史,幾乎收入了所有女真族重大歷史事件,可謂一部女真族———滿族的社會興衰史。它對於滿族歷史學、文藝學、民族學和民俗學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如果一旦失傳,對黑龍江省研究女真文化是一個很大的損失,更好地保護它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這次,「女真譜評」的入選,對它的發展和傳承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郭崇林介紹,由於『女真譜評』的傳承人馬亞川已經過世,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只搶救保護了譜評的一部分匯編成『女真薩滿神話』保留下來。哈爾濱市及省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申報的『女真譜評』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他們將陸續分卷出版根據其主要內容整理的系列叢書與專門系列研究文集;還將出版光碟制品與電視專題片;建立以文化科研專業人員為主要傳承人的傳承保護機制。同時還要在依蘭、阿城等地尋找、發現同等量級的其他傳承人,注意空間保護。

  『方正剪紙』古『紙』已亡新風待興

  人們以往在春節或辦喜事時,都喜歡買一幅或自己動手剪一幅剪紙貼在窗上,以圖喜慶、吉祥。這種方式在我國的北方農村尤為盛行,但如果有人告訴你,這種剪紙藝術如不加以保護將逐漸消亡你會信嗎?孫亞強副主任的介紹會讓你感到保護方正剪紙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方正剪紙為分布在方正一帶的民間剪紙藝術,它既有女真及東北少數民族的粗獷,又有中原剪紙的細致流暢。方正剪紙種類繁多,有掛錢、牆花、棚花、燈籠花、喜花、鞋花、枕頭花及幌花等。手法分古朴剪法、裝飾剪法及套色剪法等。方正剪紙善於兼收並蓄,汲取不同地域的剪紙精華,而融匯綜合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孫主任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道:『方正剪紙可以說是名聲很響,它曾參加黑龍江省美術館、中國美術館、哈爾濱市民間民俗博覽會等展覽。1995年方正剪紙作為贈品,贈與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與會代表兩千多幅;2004年方正剪紙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埃德蒙頓市舉辦專展,方正剪紙最具影響力的傳承人叫倪秀梅。但隨著剪紙老藝人去世及相繼返歸故裡,方正古老的「本地型」剪紙已基本消亡。為追求新時代的風尚,某些剪紙藝人也放棄了原有古朴稚拙、深厚粗獷的剪風,使方正剪紙固有的風格大打折扣,所以挖掘、搜集和整理古老的方正剪紙真跡,正本清源是當務之急。』孫主任講,哈爾濱市下一步除了出版《方正剪紙集》外,將推行剪紙進入中小學課堂,在2004年方正縣教育局編寫的中小學剪紙教材基礎上,編寫比較完整的《方正剪紙教程》,建立和完善城鄉中小學剪紙培訓中心。

  『雙城皮影戲』後繼者寥寥無幾

  雙城皮影戲又稱『此地影』。據《松花江文藝志》記載,清乾隆四十一年(1756年),黑龍江地區已有河北皮影藝人的演出。1850年前後,河北樂亭皮影藝人張振江和馮兆祥等人進入雙城。河北皮影落地雙城後,為適應當地觀眾的需求,由冀東口音完全改變為東北方言土語,又大量吸收東北二人轉的道白說口,采用東北民歌小調和單鼓的音樂腔調,唱腔高亢,表演火爆,風格粗獷,成為黑龍江戲曲最早的劇種之一,在觀眾中極具影響。

  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秘書長常曉華介紹說:『雙城皮影戲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開始分兩大支系表演,一支留在雙城本地,另一支成為哈爾濱民間皮影劇團。多年來雙城皮影戲在演出傳統戲的同時,又增添了大量新編歷史故事劇目,如《禿尾巴老李》、《豬八戒背媳婦》、《水漫金山》、《三打白骨精》和《西游記》等。為了贏得青少年觀眾的喜愛,雙城皮影還創作上演了許多寓言故事劇,像《龜與鶴》、《三個和尚》、《老鼠送禮》、《小貓釣魚》等。』

  說起這項深受人們尤其是小朋友喜愛的劇種,常曉華秘書長非常感慨,並且迫切地希望它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雙城皮影曾多次到國外演出,《木蘭從軍》和《老鼠送禮》等劇目曾獲國家第二屆木偶皮影節金獎、銀獎;皮影藝人已傳承至第六代;影人雕刻技藝也有了新的變化與發展,這些都讓人感到十分欣慰,但是,隨著皮影老藝人的故去,後繼者寥寥無幾,傳統皮影唱腔也面臨失傳的險境。』

  常曉華表示,哈爾濱市與省藝術研究所申報的『雙城皮影戲』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後,政府及相關演出團體,都將加大對皮影戲傳統表演藝術及雕刻技藝的保護力度。同時,重點培養新傳人,搶救、挖掘和整理已有劇目,留存傳統皮影藝術的精華,讓這項傳統的劇種一直延續下去。

  『韃子秧歌』突出『逗』與『浪』的表演形式

  『韃子秧歌』流傳於牡丹江寧安一帶。寧安是滿族先民肅慎的發詳地,滿族民間文化藝術蘊藏豐富。說起『韃子秧歌』,還在當地流傳著一個感人的故事:『韃子秧歌』起源於遼金時期,傳說在海浪河(牡丹江支流)岸有女真族烏林答部(今海林縣石河),『穆昆達』(酋長)是位女性,她率領部落反抗遼使侮辱本族婦女的行為,將遼銀牌天使殺掉,遼派兵將女真族烏林答部滅絕。人們為紀念不屈的女真人,將其事編成秧歌。

  據『韃子秧歌』傳人付英仁介紹,清初『韃子秧歌』只有女真隊和老韃官隊,民國時寧安秧歌迷張福秧歌表演很精彩,他去吉林學回花棍舞加入到自辦的江東韃子秧歌中很受大家歡迎。此後,『韃子秧歌』隊便由花棍隊、女真人和老韃宮隊組成。寧安民間秧歌中的『傻柱子』是老韃官的變異;秧歌隊中『老媽子』是『酋長』變形;女臘花戴的花帽既高又花哨,為女真人崇花的古老習俗,唯寧安獨有。當年寧安流傳一句諺語:『天下蹦蹦第一家』,即指韃子秧歌。

  『韃子秧歌』表演順序為:『花棍前引路,女真隨後邊,韃子壓陣角,老媽來回串』。老韃官坐抬椅飲酒,見到美貌姑娘即上前調戲,老媽趕來周旋保護姑娘,並將銀牌天使灌醉,老媽帶領眾人把韃子團團圍住一頓痛打,表演結束。

  據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孫亞強介紹,『韃子秧歌』為群舞表演,故事性強,情節清晰,人物性格鮮明,保持了秧歌大場套小場的特征。表演突出『逗』與『浪』,婦女動作優美歡快,獵人與武士動作剛勁粗獷,老媽和老韃官則充分體現出『浪』。受漢族民間藝術影響,『韃子秧歌』音樂及服飾滿漢交融。音樂由滿族小曲與漢族樂曲組成,行進中用漢族曲牌,進入場地表演則奏滿族小曲。

  孫副主任透露,由牡丹江市與哈爾濱市申報的『韃子秧歌』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有關部門將搜集音像、圖片及文字資料,采取措施加以保護。舉辦滿族舞蹈訓練班,培養新傳人;在城鄉普及韃子秧歌,成立舞蹈隊在旅游景區表演。使這種純正、傳統的舞蹈形式能夠一直傳承下去。

  『五常東北大鼓』面臨消亡的危機

  五常東北大鼓唱腔曲牌很多,除『小口』、『大口』兩個板腔體外,曲牌30多個。其唱腔結構巧,板式變化俏,三弦伴奏下的女聲演唱優雅婉轉、清晰亮麗,聽來有餘音繞梁三日之感,令人陶醉。

  據史料記載,五常東北大鼓是東北大鼓在松花江沿岸落地生根發展的一個支脈,系東北主要曲種之一。據說清乾隆年間即有北京『子弟書』藝人將其唱腔傳入沈陽一帶,加入東北民歌等地方藝術元素,時稱『奉天大鼓』,後呈放射狀發展到東北全境。1860年前後,『子弟書』隨滿族移民從京津地區到五常拉林河流域落戶傳播。最初的東北大鼓是演唱者操三弦自彈自唱,腿上綁板自己擊節;清末開始有女藝人出現,她們自操鼓並擊板節演唱,專有琴師彈三弦伴奏。

  常曉華秘書長向記者介紹道:『五常東北大鼓以口傳心授方式傳授弟子,經常演出於田間地頭和農家炕頭,有了職業藝人後纔進入書場「佔地」演出。其在本區域內覆蓋面廣,聽眾甚多,全市鄉鎮幾乎都有東北大鼓的演出活動,上個世紀70年代省群眾藝術館的一次調查顯示,五常尚有大鼓藝人近200名,是名副其實的「大鼓之鄉」。』

  常曉華承認,現代文化的多元化,強烈衝擊著傳統說唱藝術,大鼓傳人越來越少,傳統曲目也越來越少,東北大鼓面臨著消亡的危機,這種情況令人擔懮。她透露,『五常東北大鼓』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政府及相關部門將最大限度地保護它的藝術原貌;還要大量地搜集資料、唱片、圖片及唱腔錄音;建立相應的保護制度,培養新傳承人,舉辦各種形式的東北大鼓演唱會,吸引更多的觀眾,謹防藝術流失。』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是永恆的,對它的研究和保護也將是永遠的。隨著黑龍江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誕生,從政府部門到普通百姓,人們開始更加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讓更多的人認識並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為了使文化遺產保護理念深入人心,記者近日分別采訪了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李明明、副主任孫亞強、秘書長常曉華以及中國民俗學會副秘書長、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郭崇林,請他們就哈爾濱入選的10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起源、特色和如何更好地保護、傳承等問題進行詳盡解答。

  采訪後記

  黑龍江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誕生,標志著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又上了一個新臺階,也凸顯出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框架脈絡。隨著社會全民對『非遺』保護工作認識的逐步加深,省內各地普查工作大規模深入展開,將會有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及保護區出現。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李明明對此信心十足。她表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批名錄產生後,省文化廳非常重視,還有省財政廳等8個有關單位參與的省『非遺』保護工作廳際聯席會的全力支持以及各地市的積極參與,將會使下一步工作開展得更加順暢,從而打開一個新局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既是歷史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也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葉茂根深的有效途徑。名錄的設立與保護,必將為中華民族建設自己的精神家園,創建繁榮和諧社會,自立於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責任編輯: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