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擺脫資源依賴 黑龍江省發展循環經濟『追兵』急
2007-04-05 11:11:38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譚迎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5日電 2005年,中央將循環經濟作為引領未來的『國家發展戰略』,2006年末,省人大常委會調研組對黑龍江省7個資源型城市的循環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結論是,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擺脫資源依賴,發展循環經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長期以來,黑龍江省經濟發展對資源依賴度高,資源消耗量大、利用效率低。截至2004年底,黑龍江省3類資源型城市累計提供的原油、木材、煤炭分別佔全國累計總產量的47%、33%和10%。經過多年高強度開采,導致資源保障能力下降,主體資源逐漸衰減,可采儲量衰減嚴重,局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大慶原油綜合含水已達88.72%;森林可采量不足蓄積量的20%;煤炭可動用儲量也只有35.2億噸。39個國有煤礦有13個資源枯竭。

  思路逐漸清晰

  自2004年國家首次循環經濟工作會議後,黑龍江省各資源城市積極探索推進循環經濟的措施,延伸各類資源的產業鏈條,開始將循環經濟付諸實施並取得初步成效。

  四煤城把延長煤炭產業鏈作為主攻方向,促進煤炭資源多級轉化。七臺河市大力發展煤炭精深加工,初步形成了原煤—洗煤—焦化—煤化工、原煤—電力—建材等循環經濟產業鏈,煤炭的加工轉化走在了全省前列;鶴崗市年利用瓦斯氣8500萬立方米、供氣用戶達15萬戶,節煤10萬噸;雙鴨山市以東榮礦區為重點,建設煙煤煤化工循環經濟園區,依托魯能集團建設褐煤煤電化循環經濟園區,開發褐煤精深加工項目,依托建龍集團重點發展冶煉、機械、化工、建材產業,建設冶金循環經濟園區;雞西市規劃發展6大產業鏈條,今年大力發展煤矸石、粉煤灰的綜合利用,使工業增加了1/3產值,減少了對土地的佔用。

  大慶市建立鐵人生態園區為循環經濟示范點,園區內企業實現了上下游的吃配,形成了互聯互動的工業生態產業鏈,生產用水回用率達50%以上;伊春和大興安嶺加快生態和產業兩大體系建設,促進林產品加工業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型。

  各城市還探索了一些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政策,以項目為依托,爭取國家支持。鶴崗、雞西等地的煤矸石發電供熱、鶴崗煤層氣民用燃氣、雞西博勝利用煤層氣發電、伊春風電和永豐利用氰化尾渣提取黃金及鐵粉、七臺河德利公司利用粉煤灰生產空心砌塊等重點節能項目已列入了國債資金支持項目。

  尚未循環起來

  調研表明,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發展主要還依賴於核心資源的開發,雖然在綜合利用上前進了一大步,在延伸產業鏈條上已走出兩三步,但按發展循環經濟的新模式,僅是剛剛起步。

  2006年上半年,大慶原油佔黑龍江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利稅、利潤和省級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分別達68%、88%、98%和63.8%。大慶所產原油絕大部分調出省外,而不是以深加工為主。乙烯生產能力僅居全國第六位。裝置規模小,企業吃配能力差,沒有形成產業鏈,產品附加值低。四煤城煤炭產業鏈條較短,難以形成資源的多級轉化增值和循環利用。

  相比南方一些省區,黑龍江省推進循環經濟的腳步還太慢。廣東、山東每年從財政專項資金中拿出2000萬元用於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大連出臺了推進工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而黑龍江省只是幾個資源型城市進行了一些探索,對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沒有進行研究。關於全省循環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綱要剛著手編制,對資源型城市的循環經濟發展缺乏及時指導,在宏觀調控上對從事燃料煤還是化工煤、對共生礦以及水的共生利用上沒有統一規劃,使資源的共生利用效率低,也延緩了黑龍江省得天獨厚的煤炭跨企業、跨行業、跨地區的循環經濟體系的形成。

  循環經濟產業和項目鏈接缺乏必要的技術支橕。據國家統計局黑龍江省調查總隊調查統計,黑龍江省54.1%的大企業不搞科技開發,2006年上半年全省61戶重點企業研發投入資金僅佔企業總營業收入0.2%;多數資源型城市從事循環經濟研究的科研力量不強、還沒有能力開發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共性和關鍵技術;生態產業鏈構建技術不成熟。

  盡快出臺配套政策

  省人大常委會調研組認為,黑龍江省如要盡快擺脫『資源依賴癥』,須從立法、技術、資金、政績考評等諸多方面扶持循環經濟發展。

  建議1:盡快出臺突破地域和部門界限的全省循環經濟的總體規劃,明確發展循環經濟的目標及重點,並分解落實到行業、企業。形成聯合互動的循環經濟發展格局,同時,用循環經濟統領哈大齊工業走廊和東部煤電化基地的建設。立足國內外石化市場,借助我國引進俄油的重大機遇,推進大慶石化資源循環利用試點的建設,優先發展具有成長性和發展潛力的石油化工延伸加工業,重點發展乙烯及下游產品,做大做強大慶的石化產業;延伸煤炭產業鏈,與煤礦安全生產相結合,著重對瓦斯和煤層氣進行綜合利用。

  建議2:盡快出臺有利於發展循環經濟的用地、財稅、科技和人纔的優惠政策,將哈大齊工業走廊的20項優惠政策惠及煤城和林業資源型城市;盡快建立綜合反映循環經濟發展的統計指標體系,從節能統計監測入手,全面提供全省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等數據和分析報告;把循環經濟建設任務的完成情況納入各級政府和部門的考核內容。

  建議3:在公共財力中加大對有示范意義的資源循環利用關鍵實用技術的支持力度,將其納入省科技攻關重點計劃;加快國家鼓勵發展的對投資方向有引導作用的資源節約、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和示范。

  新聞鏈接

  循環經濟理念及其產生背景

  循環經濟的思想萌芽於20世紀60年代,源於美國經濟學家波爾丁提出的『宇宙飛船理論』。波爾丁對傳統工業經濟『資源—產品—排放』的產業鏈提出了批評。幾乎同時,美國生物學家卡遜出版《寂靜的春天》一書,對『殺蟲劑』等化學農藥破壞食物鏈和生物鏈的惡果進行了起訴。1972年羅馬俱樂部在《增長的極限》報告中倡導『零增長』。1992年聯合國世界首腦環發大會發表《裡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可持續發展觀深入人心。2002年世界環發大會決定在世界范圍內推行清潔生產,並制定行動計劃。

  在上述背景下,循環經濟理念應運而生,其理論基礎是工業生態學。生態工業是按生態規律和生態經濟原理組織的循環網絡型工業,既充分考慮生態系統承載能力,又具有高效的經濟過程與和諧的生態功能。運用工業生態學規律指導經濟活動的循環經濟,是建立在物質、能量不斷循環使用基礎上與環境友好的新型范式。它融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為一體,把經濟活動重組為『資源利用—產品—資源再生』的封閉流程和『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環模式,強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共生,是集經濟、技術和社會於一體的系統工程,包括大中小三個層面,即企業、區域和社會。

  發達國家如何發展循環經濟

  日本:『環境立國』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主要采取『末端治理』、『管端預防』的方式防止環境污染和控制生態破壞。2000年,日本政府頒布《推進形成循環型社會基本法》,以法制確立建設循環型社會的行動准則。21世紀初,提出『環境立國』戰略,即創建循環型社會的國家目標。

  日本實施『誰生產銷售,誰回收利用』的法規。其中規定,消費者報廢電器時應支付廢舊家電收集、再商品化等有關費用。2003年,日本回收家電900餘萬臺。資源循環利用率,空調為78%,電視為73%,冰箱為59%,洗衣機為56%。日本力爭資源回收率達100%。從家電中回收的玻璃、銅、鋁等材料制作成玻璃杯、易拉罐等再生產品。在設計產品時考慮環保和回收方便。所有城市都已嚴格實行垃圾分類。

  德國:廢棄物處理成支柱產業

  德國相繼制定和頒布了《廢棄物處理法》、《循環經濟和廢物管理法》,確立產生廢棄物最小法、污染者承擔治理義務以及政府與公民合作三原則。家庭廢棄物利用率從1996年的35%上昇到2003年的60%。其中玻璃、塑料、紙箱等包裝回收利用率超過90%;廢舊汽車經回收、解體,循環利用率達80%;廢舊電池回收循環率從1998年的零上昇到2003年的70%。此外,2003年在冶金行業,95%的礦渣、75%以上的粉塵和礦泥,以及至少有2000萬噸廢舊鋼材被重新利用。

  目前,廢棄物處理成為德國經濟支柱產業,年均營業額約410億歐元,並創造20多萬個就業機會。

  美國:未達標行政罰款

  美國於1976年就制定和頒布《固體廢棄物處置法》。美國加州於1989年通過《綜合廢棄物管理法令》,要求在2000年以前,50%廢棄物通過源削減和再循環的方式進行處理,未達到要求的城市將被處以每天1萬美元的行政罰款。美國7個州規定新聞紙的40%~50%必須使用由廢紙制成的再生材料。2003年,美國城鎮產生的廢棄物為5.5億噸,回收利用率達到40%。在各種廢棄物回收利用率中,紙張為42%,軟飲料塑料瓶為40%,鐵制包裝為57%。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