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4月5日訊 最近,黑龍江省鶴崗市立春村農民趙景龍在蔬園鄉衛生院做了兩個手術。錢不夠可以欠著,餘款分三次交齊,因為他是貧困戶,醫院又為他減免了400元錢。老趙高興地說:『大專家親自主刀,醫藥費不但減免,還能「分期分款」,有這樣的醫院,以後看病還愁啥!』
讓老趙得實惠的是黑龍江省實施的農村衛生『三網四化』管理新模式。該模式的核心內容是,推倒圍牆、資源共享,鼓勵油田、農墾、森工、煤炭等醫療機構攜手地方鄉鎮衛生院共同發展、服務周邊農民。
省農墾寶泉嶺醫療集團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與周邊3市4縣24個鄉鎮聯合辦院或醫療協作。在政府不投入的前提下,既盤活了醫療資源,又完善了農村衛生三級網絡,使墾區、地方和群眾實現『共贏』。
推倒圍牆,資源共享
聯合辦院謀『共贏』
『機構殘缺不全、設備破舊不堪、人纔流離失所、房屋透風露天』是鶴崗市部分鄉鎮衛生院的真實寫照。雖然國家對鄉鎮衛生院的投入在不斷增加,但沒有人纔作支橕,新、擴建的鄉鎮衛生院只是漂亮的『空殼』。2003年,東山區新華鎮衛生院難以為繼,被迫關門停診。9名醫護人員在家待崗,醫院變成了一家敬老院。
作為農村三級衛生網絡的樞紐,鄉鎮衛生院承擔著農民醫療的職能。衛生院倒閉了,農民看病怎麼辦?
黑龍江省農墾寶泉嶺醫療集團擁有一個中心醫院和13個農場醫院,床位1000張,衛生技術人員1100多人。大多數農場醫院的人纔、設備、技術都優於同為一級醫院的鄉鎮衛生院,有的甚至超過了縣醫院。但由於墾區地處農村,農場職工較少,醫院處於『吃不飽』狀態。看著醫療資源被『閑置』,集團董事長王學生也很『鬧心』。
王學生介紹說,墾區和地方具有地域優勢,常常是場鎮一地、村隊相連。所屬各醫院與周邊鄉鎮距離很近,周邊30餘萬農民,都在有效的服務半徑內。該集團綏濱分院周邊有30多個村屯,這些村屯距離綏濱縣城較遠,最近的也有40公裡,而與綏濱分院的平均距離僅有8公裡。
能否讓同處一地的農場醫院和鄉鎮衛生院采取聯合辦院的方式,方便農民就醫呢?王學生的建議被省衛生廳和鶴崗市采納。市長朱青文說:『這種推倒圍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聯合辦院的方式,對墾區、地方和農民群眾有利,是「共贏」。』
在省衛生廳和鶴崗市政府的支持下,寶泉嶺醫療集團與鶴崗市東山區蔬園鄉經過充分協商,同意聯合辦院。2005年11月5日,寶泉嶺醫療集團鶴崗同濟醫院、蔬園鄉衛生院正式掛牌開診。
立足農村,服務農民
衛生院重煥生機
按照約定,同濟醫院接管原衛生院的資產、人員和設備,並重新規劃和設置了醫院科室、編制、業務范圍,使其從人員到設施、從機制到運營全部實行寶泉嶺醫療集團的管理模式。醫院實行一職兩能,一方面從事同濟醫院正常的醫療衛生工作,另一方面承擔蔬園鄉衛生院的預防、保健等公共衛生職能,主要服務對象是周邊的9萬多農民。
為了強化衛生院醫療、預防等六位一體服務功能,寶泉嶺醫療集團先後投入資金756萬元,配備了CT機、彩超、X光機、腹腔鏡、全自動麻醉機等臨床檢驗設備40多套。同時,對業務用房、輔助用房、院內環境進行建設,原本破舊的衛生院『舊貌換新顏』。集團又從寶泉嶺中心醫院選派37名優秀醫護人員充實到衛生院,提高衛生服務質量,滿足農民醫療需求。
談到『新』醫院的定位問題,王學生說:『質優價廉。和農民打交道,就要實打實,整虛的沒用。』在同濟醫院,記者看到公示的檢查項目收費標准:頭顱螺旋CT檢查90元/次,彩超(肝膽脾胰)檢查72元/次,而物價收費標准分別是160元/次和130元/次,降幅達45%。據測算,該院的所有檢查項目收費均相當於物價收費標准的56.6%。
為了讓特困農民看好病,該院醫護人員自願捐款3萬餘元,建立了醫療急救救助基金,對急、危、重病經濟困難的農民進行救助。這些患者可以先看病,醫療費在出院後3-6個月裡『分期付款』;對需要到上級醫院治療的患者,醫院派醫務人員免費護送;同時,床位費和檢查費各減免30%、治療費減免20%、藥費減免8%。
該院還開設了『一日病房』,即患者入院時不用交押金,按每天的治療費用交費;需要觀察治療的患者只交床位費,既簡便了就醫流程,又讓農民少花錢。一年來,有580餘人得到救助,減輕農民負擔11.4萬元,此舉深受農民好評。
專家村醫,師徒互動
雙向轉診『轉』起來
蔬園鄉共有村醫22名,在同濟醫院院長李林眼裡,可是『寶貝』。他說:『這是優質資源,整合起來,構建醫療網絡,把醫院辦到農民的家門口。』
村醫們都是『各自為政』,如何整合?李林說,上門服務交朋友。通過了解,村醫們最需要業務指導和培訓。同濟醫院以此為突破口,免費培訓,凝聚人心,實行鄉村一體化管理。醫院規定,每年培訓四次,每次一個月;根據村醫的需求,量身定做培訓內容;培訓方式采取集中授課、流動授課、分散自學和師徒互動。村醫自主選擇專家,拜為老師;老師負責業務指導,每周要到『徒弟』所在村至少義診一次。該院還給村醫配發了出診箱、白大褂,上面統一標識:寶泉嶺醫療集團鶴崗同濟醫院xxx村衛生室。
對村醫要求轉診的患者,醫院派專車免費接送,直接進入該院或集團中心醫院,甚至省大醫院就醫綠色通道。待患者病情穩定後,馬上安排患者到村衛生所進行康復治療,帶教醫生向村醫詳細告知診療情況及用藥注意事項,雙方電話溝通患者情況。『師徒互動』的結果,使村醫的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基本做到了小病甚至一些重病癥的治療不出村。
『我們從「游擊隊」變成「正規軍」了。』在裕民村衛生室,村醫賈秀雲感觸頗深:『我的老師是主任醫師沈祥麗,平常遇到什麼難題,直接打電話請教,這樣(給患者)看病心裡更有底了。現在村裡人直誇我,看病有一手。』正在輸液的本村村民崔淑珍說,她患有冠心病,到同濟醫院看病。病情稍為穩定後,沈教授就建議我回村衛生室康復治療。『她說這樣省錢。現在沈教授每周來看我一次,我在這裡治療很放心。』
該院防保科負責全鄉的預防保健工作,李艷輝和同事每個月都要到各個村衛生所檢查兩次。據鶴崗市衛生局負責人介紹,一年來,蔬園鄉17處接種點,無一例預防接種事故及差錯率發生;當地0-7歲兒童全年無一例計劃免疫相應傳染病發生,單苗接種率及五苗覆蓋率達到98%以上;出血熱發病率也由2003年的40.55/10萬,下降到2005年的19.56/10萬,做到全鄉計劃免疫無盲點。
聯合辦院一年來,蔬園鄉衛生院的年門診量由去年的2900人次增長到現在的11700人次;業務收入由原來的60萬元增加到300萬元,床位使用率同比增長500%。據悉,新華鎮通過『復制』蔬園鄉聯合辦院的模式,寶泉嶺醫療集團新華醫院、新華鎮衛生院將於近期掛牌開診。
鶴崗市蔬園鄉衛生院的變化,是黑龍江省探索農村衛生工作『三網四化』(健全農村三級公共衛生網,推行村級衛生規范化、鄉村管理一體化、縣鄉醫療集團化、區域衛生網絡化)管理模式的成功實踐。
黑龍江省衛生廳黨組成員、省愛衛會專職副主任王國纔介紹說,『三網四化』基本『消除』了農村區域衛生服務空白區,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