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9日電 在我們探討現代奶業如何發展壯大之時,一個與之相伴相生的問題不得不談——那就是資源環境的合理利用與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省畜牧獸醫局局長祖偉說,現代畜牧業更為廣泛的意義是種植畜牧業,即充分利用農用土地資源,通過種植高產飼料作物,改良草地、建立人工草場,發展起來的畜牧業;其健康發展,必須建立在對現有資源合理利用、對潛力資源的有效開發之上,並以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為特征。
以防『小污變大污』
畜牧養殖廢棄物帶來的污染已經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民盟黑龍江省委在對雙城市、富裕縣、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望奎縣、肇東市和海林農場等多個畜牧業相對發達的地方調研後形成的報告稱,畜牧養殖廢棄物帶來的污染遠比人們想象的要厲害,它不僅直接危害土壤和水環境,還通過氣體的揮發對空氣產生污染。近年來,隨著我省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以及畜牧業的快速發展,農村的污染問題越來越突出,尤其是在一些畜牧業發達地區。
據調查,農戶飼養1頭豬、1頭牛、1只雞,每年所產生的污染負荷,分別相當於10~13人、30~40人、0.5~0.7人對環境帶來的負荷。專家估算,2005年我省畜禽尿排泄量和鮮糞排泄量分別為6660萬噸和7062萬噸。這對於自淨能力已隨工業化進程日益退化的農村生態系統來說,不啻為嚴峻的挑戰。省政協副主席、民盟省委主委梁榮欣告訴記者,他們在調研中發現,小規模養殖的農戶一般都沒有專門處理畜禽糞便的設施,一些大型養殖場和專業戶雖然有貯盛畜禽糞尿和污水的貯糞池,但由於使用不規范也有污染產生。如貯糞池底部不放水,或貯滿後不及時淨化處理,畜禽糞便隨意排放場外,也造成了污染。
發展畜牧業不僅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而且也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對農村人口眾多的我省來說,畜牧業不僅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新興支柱,也是開闢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拓展產業鏈條,安排就業的現實選擇。經過幾年的加快發展,畜牧業已經顯示出其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方面的巨大潛力。因此,我們不能讓污染攪了畜牧業發展的大局。專家呼吁,鑒於包括基礎設施、管理體系在內的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現實,對畜牧養殖廢棄物帶來的污染問題必須盡早處理,以防『小污變大污』。
綜合國內外經驗和我省實際,借新農村建設之機大力發展沼氣等農村新型能源、開發糞肥及有機肥產業,是標本兼治的有效措施。省畜牧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羅新義說,『目前各地在這些方面已經有了積極的探索,關鍵要加快步伐,盡快形成規模、形成產業,這需要有效的政策引導和必要的財政支持。』
種養結合促和諧
盡管『十五』期間我省奶業在政策推動、市場拉動下迅速崛起,但產業高速成長中也潛藏危機。專家指出,對草原的過度依賴與飼草飼料業的相對滯後是突出表現。
作為糧食生產大省和草原資源大省,我省既有豐富的谷物飼料來源和充沛的農副產品及秸稈資源,又有我國單產量最高的草甸草原,兼具發展農區畜牧業和草地畜牧業的雙重優勢。然而在現實發展中,這些特有優勢卻沒有被充分發揮出來。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制約我省奶牛單產提高的主要因素是飼料及飼喂的不科學,青貯飼料、優質牧草飼喂量嚴重不足。實踐證明,一頭奶牛一年喂8噸青貯飼料和半噸苜蓿,至少可增加1噸鮮奶,增加效益2000元。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是觀念落後。走訪養殖戶,尤其是農區養殖戶,雖然他們大多知道飼喂青貯飼料的好處,但生產中還是以傳統的秸稈配精飼料喂牛。問及為什麼不種些青貯飼料,有的農民直言,『這地兒不種糧,總覺得不是事兒。』正是這傳統觀念的制約,使我省青貯飼料及牧草的生產步伐難以加快。而在傳統牧區,過度的放牧曾使我省草原出現嚴重退化現象,後經政府及有關部門強化管理,實行禁牧輪牧等措施纔得到了一定的休養生息,但人工草場及飼草飼料種植的發展速度仍不盡人意。
省草原飼料中心實驗站黨總支書記、研究員張鵬詠說,我省有草原6500萬畝,在目前退化較嚴重的情況下,年可產乾草70億公斤,如果通過種植優質高產牧草,建立人工草場,精種細管,短時間內產量就能翻番。
從世界現代農業生產實踐看,畜牧業、尤其是草地畜牧業(以生產牛羊等草食動物為主)在農業生產中越來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發達國家,不論是土地資源豐富的國家還是土地資源緊缺、草原資源極其匱乏的國家,都極為重視畜牧業;而將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半人工草地結合起來,以及利用耕地種植高產飼料是他們的成功經驗。我省奶業要成大器,也必須如此。
由於地處寒溫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使我省北部地區尤其是大興安嶺、黑河、佳木斯、伊春、鶴崗北部,發展種植業受到很大限制,種植農作物難以完熟,正適合發展畜牧業。一是動物避寒措施多、難度小;二是畜牧業生產利用的主要是植物的莖葉,而不像作物生產那樣,主要是利用籽實,所以飼草飼料種植對氣候要求相對較小;三是因為耐寒的牧草品種較作物要多。
采訪中,畜牧專家一致認為,我省發展現代奶業,建設畜牧大省,必須走種草、捨飼的現代化的畜牧業之路。『目前的關鍵是要真正轉變種糧輕飼觀念,改變以往先種糧、再以糧食頂替飼料的生產方式,下決心拿出部分耕地因地制宜地發展優質飼草飼料種植,建立相當規模的人工草地。』
寫在後面
采寫這組報道時,記者感受最深的是,觀念決定行動。盡管我省奶業由高速發展到速度放緩、收益下降,有不少來自市場等方面的客觀因素,但其中觀念的偏差與行動的不利,難辭其咎。比如:同樣的奶牛,能僅僅因為飼喂的原因致使產奶量相差一倍!粗放養殖的背後是『牛最好養,不愛鬧病』的傳統觀念作祟;再如,明知青貯飼料對奶牛生長及生產都極為有利,但要拿出『良田』種植青貯卻顧慮重重。每當一個個導致產業下滑、效益下降的原因被揭示出來,其背後幾乎都能找到相應的落後觀念,讓人無可奈何。
采訪中聽說的一個真實故事也讓我們看到希望。在豬價看好、每頭豬的養殖效益高達300多元時,一位養豬戶在與畜牧專家交談中發自內心地說,『這價太高了,簡直像撿錢一樣!』能在賺錢的喜悅中有如此認識,說明他對養豬的效益既有心理價位,更有理性判斷。在逆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貴,在順境中發現問題的理性更可貴。
而這,正是一個產業能保持持續發展的根本原因,也是現代奶業發展中急需補上的一課。
回顧奶業發展歷程,這樣的教訓不少。當一頭成母牛價格炒到1.5萬元以上、甚至2萬元時,如果能適當降溫,量力而行而非借錢貸款不惜一切代價買進,也許今天就不會出現那麼多陷入『賠不起,賣不出』困境的奶農。誠然,每個養殖戶都希望有個好效益,但卻並非越高越好;就像股市,股指越高,蘊涵的風險也越大。而探求奶業走出轉型期、再度振興的路子,同樣為我們提出了理性定位、理性謀劃、理性發展的課題。如何依據資源、環境條件確定自己揚優避劣的發展規劃,根據市場謀劃進退自如的競爭攻略,在實現產業發展的同時更兼顧到生態經濟的和諧發展,等等。
在逐一探析當前奶業發展存在的關鍵問題及對策之後,這組關於奶牛及奶業發展的系列報道暫此畫上句號,但對奶業的關注,我們不會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