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0日電 記者日前從哈爾濱市水務局了解到,未來幾年,水務部門將開展全方位『治水』,以構建哈市防災減災、水資源優化配置和水生態環境保障體系。
增強防災減災能力
哈市是十年九春旱的地區,抗旱基礎設施脆弱,大多數農田水利工程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預警機制滯後,今後要建立旱情預測預報監控系統,實行春旱冬抗、夏旱春治。
同時,要進一步完善松花江乾流防洪工程體系,提高松乾堤防尤其是城區和重要城鎮堤防的防洪標准,對現有堤防整修加固和昇級,對無堤防的區段要逐步建設。要加強山洪災害的預測預報。
讓更多人喝上乾淨水
截至2006年年底,哈市共建設飲水井805眼,解決了44.76萬人的飲水困難,但仍有3958個屯、180.8萬人存在飲水安全問題,分別佔全市農村數、農村人口數的42.9%和39.2%。在『十一五』期間,哈市力爭基本解決88.45萬農民飲水不安全問題。
同時,加快重點城鎮水源和供水工程建設,進一步提高水資源的承載能力,不斷滿足城鎮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有條件的地方還要實現城鄉統籌區域供水,不斷拓寬農村自來水的覆蓋面,讓更多人喝上乾淨水。
建立節水防污體系
哈市將逐步建立健全一整套比較完善的節水防污管理體制。逐步建立水權制度,建立用水權交易市場,實行用水權有償轉讓,同時在水權交易和轉讓中注意維護弱勢群體和第三方利益,促進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優化配置。
同時還要深化水價改革,制訂科學的水價形成機制,在實行用水定額管理、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的過程中,采取弱勢群體補貼制或保護價等計價策略,保護弱勢群體基本用水要求。落實水資源功能區管理制度和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制度,加強對污染排放單位的監管。
轉變管理運營模式
哈市將逐步改變以政府投入為主的模式,對縣鎮供水、污水處理、水庫、灌區渠首、乾渠等骨乾設施,通過特許經營和水權轉讓的辦法,解決資金瓶頸問題。對小型水利設施建設,也將主要運用民辦公助的方式,引導農民投資投勞興修水利工程。
對於農村骨乾水利設施,采用『水協商』和『水市場』相結合,放開『水市場』,成立水務集團或引進運營商,進行集約化管理;對於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則采取承包、租賃、拍賣等形式進行水權或產權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