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2日電 題:不同年代入黨三位黨員的共同理想
趙德尊:1913年生人,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於清華大學外語系,曾任清華大學黨支部書記、太行山六地委書記、黑龍江省委書記、東北局秘書長兼農村工作部部長、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等職。中國共產黨七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代表。
共產黨員要有高尚的志趣
采訪趙老,是在一個春日的午後。印象最深的不是當天明媚的陽光,而是趙老那一句『共產黨員要有高尚的志趣』,以及94歲高齡老人說起入黨時的明亮眼神。
趙老說,一個人總是要有點志氣,做共產黨員就更要有高尚志趣,要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戰爭時期需要夏明翰式的『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需要志存高遠,需要奉獻精神。一個人活著要有價值,共產黨員的價值就在於要帶領人民群眾建設富強的國家,讓人民都過上好日子。黨員乾部要珍惜自己的榮譽,永葆共產黨員的先進本色。不能因為現在工作、生活條件好了,就放松了學習和改造,不能因為取得了一點成績,就安於現狀、不思進取,貪圖享受。
對於即將召開的省第十次黨代會,趙老說,在黨中央和省委的領導下,這些年全省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績,令人振奮。但黑龍江的發展與南方省市相比還是有差距,要高瞻遠矚,要站在全國的角度,用世界的眼光看待自己。共產黨員要做好長期艱苦奮斗的准備,和全省人民一道共同努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纔能早日實現。
鄒月平:1953年生人,197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起任哈爾濱市香坊區幸福鎮萬家村黨支部書記,2005年起任孫家村黨總支書記,省九次黨代會代表。
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孫家村位於阿城區與原動力區交界處,距市區較遠。鄒月平1984年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時,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300元,而到了2006年,擁有3000多人口的孫家村人均年收入已達4650元。
村黨總支開展『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致富能手中的黨員培養成後備乾部』活動,是鄒月平幫助村民們脫貧致富的高招。在萬家村黨員的帶領下,該村先後有3名村民成長為建築公司的工長、4人成為築路隊技術骨乾。興隆村支部帶領村民走出土地,外出承包建築工程,目前工程隊已由最初的五六個人發展到八十多人。黨員帶頭,黨員積極分子也不甘落後,村民孟慶偉與科研部門聯手培育生產種子,帶動全村人從事種子銷售,年產值達二三百萬元。在黨員的引領、帶動下,目前孫家村已有800多名勞動力得以轉移,比2001年翻了一番。
富口袋更要富腦袋。在鄒月平的組織下,該村有13名農民黨員報考了東北農業大學遠程教育學院,在種養植和管理專業學習。為了改善村小學的辦學條件,鄒月平多方奔走,通過爭取市區支持和自籌資金,蓋起了佔地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200多平方米的孫家村小學校,使300多名孩子告別了已屬危房的校捨。
生產發展了,孫家村的面貌也日新月異。幾年來,他們共投入建設資金700多萬元,新修了5公裡的水泥路,讓村裡90%的土路都變成了水泥路和紅磚路,更有2個村屯全部消滅了土路。
楊雪峰:1975年生人,哈爾濱東安發動機(集團)公司高級技師,2000年入黨,26歲被破格晉昇為高級工人技師,30歲時被評為『黑龍江省十大傑出青年』。
用青春為黨旗增光
『黨員當然得走在前,乾出樣了』。話不多的楊雪峰在接受采訪時總是問一句答一句,然而,這句話是他脫口而出的。說這話時,一直在搓手的他猛一抬頭,眼睛瞪得大大的,顯得有些激動。
今年32歲的楊雪峰,一個技校畢業的青年工人,用實際行動和辛勤的汗水,詮釋著一個普通共產黨員的平凡與不平凡。
這是同事們在廠報上描寫楊雪峰工作時的片斷:午夜,車間夜班的工人陸續下班了,只有楊雪峰還在機床前緊張地忙碌著。時鍾滴答走過,凌晨3點,他熄滅了車間的最後一盞燈,輕輕走出廠房。一盞盞清冷的路燈把他的身影拉得很長很長……11年中,他已記不清這是多少次為了按時完成任務而主動加班到凌晨了。楊雪峰說,我是在車間的老黨員、老師傅幫助下成長起來的,也應該像他們一樣做個敬業的工人、合格的黨員。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全車間最苦最累的活,他主動請戰,別人不願意乾的活他從不講條件,車間裡誰有事,他就主動替班。
由於長時間、高強度地工作,年輕的楊雪峰累病了,他患上了慢性支氣管炎。那些日子他每天咳嗽不止,前胸痛得他直不起腰來。可在醫院住院期間,他得知車間正在趕制一批急需的部件時,竟然趁著醫生不在的時候偷偷溜出醫院進了廠,在自己的車床旁乾起活來。
『作為黨員,我要把本職工作做得更好,更要發揮好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帶動身邊的同事尤其是年輕的同志共同進步。』對於即將召開的省十次黨代會,楊雪峰滿懷希冀,他說,『希望黨代會的召開能進一步促進老工業基地的振興,讓家鄉的企業增強自主研發能力,掌握更多的核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