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2日電 步入哈爾濱話劇院,《曹植》、《安提戈涅》、《蛾》等一幅幅經典劇照深深地吸引了記者的視線,那是哈爾濱話劇輝煌歷史的濃縮,引領人們品讀,回望……
慧眼識金排探索劇目
陳躍中在哈爾濱話劇院度過了17個春秋,話劇承載著他的喜與悲。『讓我安慰的是,我在任職期間,與劇院藝術家們共同努力精心打造了《曹植》、《安提戈涅》、《危情夫妻》等叫響全國的精品劇目,而《蛾》是其中最有影響最轟動的一部。』然而《蛾》的誕生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歷經了蛻變。
那是1987年,在全省創作研討會上,我省作家車連濱創作的劇本《蛾》出爐,哈爾濱市文化局創評室主任王家璧大力推薦,導演肖致誠主張排演此戲。陳躍中看過劇本後也很興奮,要拍探索性的劇目,要敢於突破,勇於求新。
好事多磨《蛾》化蛹成蝶
然而好事多磨。《蛾》開始由一位也很有纔華的上戲畢業的導演來導。陳躍中院長在公演前看最後一次彩排時發現,舞蹈是業餘水平,音樂也需重來。在門票已售的情況下,他果斷決定:退票停演,繼續加工。然而,由於導演的海派風格與《蛾》的粗獷基調有很大的差距,盡管重排後公演了四場,觀眾仍反響平平。
不甘心該劇不了了之,陳躍中找電視臺錄了相,又與市文化局副局長梁夢陽帶錄相帶來到北京找到中央戲劇學院徐曉鍾院長,組織20多位專家召開了研討會,專家一致認為本子基礎很好,但現在的海派風格處理得過於纖細,與該戲的粗獷蠻荒風格不對路。
回哈後,陳躍中找到最初選定的理想人選肖致誠導演來挑大梁,聽到這個劇要重排,正拍電視劇的肖導坦言:『煮夾生飯的活最難乾,我不想吃別人嚼過的饃!』陳躍中誠意相邀,『《蛾》要重排,我不是要你吃別人嚼過的饃,更不是讓你煮夾生飯,而是讓你重起爐灶,按照你的導演構思,重拍一稿。』
他們棄用所有一稿用過的服裝、道具、燈光、甚至演員,推倒重排。『二』的角色選張志忠,因為他的形體和聲音都相當突出,但《蛾》的演員卻難產,醞釀後在學員班中選了與角色接近、氣質純朴的於莉紅。
臨危受命的肖導與編劇車連濱在排練場反復加工修改、精心排練打磨一個多月,纔有《蛾》的最後化蛹成蝶。
不負重望刮起東北風
1989年冬,二稿《蛾》在哈爾濱話劇院登臺首演。《蛾》的煥然一新,讓人刮目相看,觀眾們被震撼了。此後,《蛾》在沈陽第一屆東北話劇節上引起轟動,拿了五項一等獎;在上海,北京,俄羅斯等地上演,處處都是雷鳴般的掌聲。在北京加演了兩場,一票難求。
《蛾》刮起一股強烈的東北風,以從未有過的氣勢衝擊著中國話劇舞臺,專家們的贊揚評論聲不絕於耳。至今,陳躍中仍清晰地記得有關《蛾》的評論:『中國話劇的一大突破』,『是話劇現狀的一次整體超越』,『將載入中國話劇史冊』。
經典劇目見證哈話輝煌
見證了哈爾濱話劇院十幾年歷史的原話劇院院長陳躍中沈思著說,哈爾濱話劇院歷史上有兩次輝煌,第一次是1957年至1963年,第二次在1979年至1992年間,此間,創作演出了大批優秀劇目。那幾年每年演出700多場,年演出收入40多萬,創下同時期全國之最。《蛾》外還有兩大代表劇目不可不提。
在1987年的中國首屆藝術節上,七場歷史話劇《曹植》轟動了首都,捧得了首屆藝術節紀念獎杯和金利來獎杯。時隔一年,哈爾濱話劇院排演的古希臘悲劇《安提戈涅》,應邀參加了第四屆國際古希臘戲劇節,東北話劇藝術首次走向了世界。希臘媒體評論『該劇是中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具有強大的藝術魅力。』
哈爾濱話劇院第二次輝煌時期長達十幾年,被人們譽為北方話劇勁旅,成為哈爾濱人的驕傲。
50年來,哈爾濱話劇院的光輝歷史是一代代藝術家們不斷拼搏共同創造的。今天,這一部部精品早已被鐫刻在哈爾濱話劇的史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