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4日電 春來備耕忙。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科技備耕成為時尚,許多地區農民科技備耕的熱情高漲,他們備耕前通過查閱科技書籍、參加科技培訓,積極『充電』,探尋新品種、新技術,已經從『要我用科技』變為『我要用科技』。人們都有意識地選用高產優質的種子,施化肥也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法,請科技人員開『處方』,農民憑『處方』購種、購肥。
在海倫市的鄉鎮,田裡很少見到農民忙碌的身影,多個村的農業技術培訓班裡都擠滿了人,其中既有70多歲的老者,也有懷抱嬰兒的婦女,農民們在聽省農科院的專家講授大豆種植新技術。74歲的姜立新說:『這不學可不行,都是新技術。』
該市圖書館和鄉鎮的科技書屋,也成了農民『充電』的場所。形象直觀、易懂易學的農業科技電子圖書和農業科技類光盤的貨架前,擠滿了前來選購的農民,一些農民在貨架前就研究了起來。
對於農民科技備耕的熱情,虎林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張振義深有感觸。他說:『今年春天虎林遭遇暴風雪襲擊,蔬菜大棚受災面積達6萬多平方米,沒等技術人員上門幫助修復,許多農民就來到農技推廣中心,諮詢如何加固棚體,一些還沒開始種植的農民也要學建抗災的結實的大棚。這要在以前,即使受了災,農技員下去推廣鋼架蔬菜大棚,很多農民也會視而不見。』不僅如此,為了防天災,今年虎林市近2000個種養大戶和規模化農場都主動訂閱氣象局提供的農業氣象短信服務。
應農民需求,虎林市農技推廣中心實施了技術承包責任制,對全市30個5000畝以上大型水稻基地村進行全程跟蹤技術指導,推廣寬窄行、缽體擺栽、段式育秧等十項新技術,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41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