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4月15日電 在我國的13億人口中,有9億是農村人口,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基本解決了城市居民的醫療保障後,如何解決農村居民的醫療保障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改革開放後,國家通過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讓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但農村居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卻依然嚴重。於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下簡稱新農合)制度就應運而生。但一個新生事物的發展,總是要在磕磕絆絆中成長,一項新措施發揮到理想中的作用,也需不斷在現實中完善。
『單病種限價』打掉醫者牟利心
據記者了解,有的醫院偽造病例,到當地的新農合管理辦公室報銷了補償資金,實際上就是騙取國家新農合資金。這樣的事情發生後,農民對參加新農合就會產生顧慮。
黑龍江省衛生廳農衛處副處長梁民琳說,新農合制度的建立,使新農合的資金流向基層衛生機構,讓一些原本就經費緊張的基層醫院看到了『曙光』,於是偽造病例騙取新農合資金的情況也就可能發生。
為加強對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的管理,省衛生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辦公室下發了《黑龍江省關於設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醫療機構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在全省縣以下定點醫療機構中實施『墊付制』、『一日清單』及『簽字制度』。『一日清單』及『簽字制度』要求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必須將參合患者每日醫療、輔助檢查、護理等所發生的費用以書面的形式告知患者,並由患者簽字認可。
同時,為加大對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資金補償的監管力度,黑龍江省各級新農合管理部門還定期對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住院病人實施突擊抽查,鄉、村兩級對給予補償的人員實行公示制度,並隨時接受群眾舉報。
『一日清單』、『簽字制度』讓騙保者無所遁形
有的醫院為牟取最大利益,將檢查項目的收費分解。如一項輔助檢查的費用為120元,按照規定患者可以減免12元費用。但醫院將輔助檢查的費用分解成儀器檢查費90元,片子費30元。這樣分解後,兩個項目就都不足100元,優惠政策就用不上了。
有的醫院打著讓利患者的幌子,卻對參合患者多收費、分解收費、重復收費,參合患者無法受益;還有的醫院將入院條件放寬,出院條件從嚴,從而增加醫院的效益。
針對這些問題,黑龍江省衛生廳采取了單病種最高限價的管理方式,他們組織專家、學者進行統計、測算,實施了單病種最高限價的管理。單病種最高限價就是在各試點縣內統一實施各種常見疾病次均住院費用的上限管理,定點醫療機構在診療過程中若超出診療的最高限價部分,則超出部分的費用由定點醫療機構承擔。
『一證通』:急診患者的『生命通道』
一位年邁的老人,在家中突發腦出血,按照相關規定,他只能先在當地鄉鎮衛生院就診,但鄉鎮衛生院往往不具備急救的能力。按照以往新農合的要求需層層轉診治療,鄉鎮醫院無法救治的,纔能由鄉鎮衛生院開具轉診證明,到上一級醫院救治。而這個過程,往往耽誤了患者的最佳治療時間。
據專家介紹,由於地處偏遠,當農村居民出現一些慢性病時,按著新農合的相關規定,逐級上報是可以的。但就怕出現突發急性病或嚴重的外傷,這時如果逐級上報就會耽誤救治時間,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可如果不按程序上報就享受不到新農合的惠民政策,患者會背負很大的經濟負擔。
『新農合的目標是治病救人,而時間往往是患者救治中的首要環節,我們的管理制度,絕不能成為搶救生命的障礙。』梁民琳說。
為了保障參合患者的利益,增加定點醫療機構之間的競爭力,同時也更好地為患者服務,黑龍江省要求各地在縣域內實施『一證通』,參合患者只要持有合作醫療證,到全縣各定點醫療機構都可以直接就診住院,不受鄉鎮的限制。外出打工的農民工(包括在省外務工的),如需到工作所在地的醫院就診,需在3日內與參合所在地的新農合管理辦公室取得聯系,經同意後,可得到醫藥費用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