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國良 攝
東北網4月16日電 2006年末,全省奶牛存欄178.1萬頭,與『十五』初期相比,增長了1.28倍;出欄肉牛391.5萬頭,出欄羊772.7萬只,出欄豬2389.3萬頭,出欄禽2.98億只,分別增長了1倍、1.89倍、83.8%和69.3%。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319.6萬噸、107.6萬噸、464.6萬噸,分別增長86.7%、34.0%和141.5%;畜牧業產值年均遞增2.1個百分點;2006年全省畜牧業共實現產值500億元,佔農業總產值42%。
抓住歷史機遇,采取超常舉措,黑龍江省畜牧業『十五』期間登臺階、上檔次,駛入快車道。肉、蛋、奶等主要畜產品產量顯著增長,實現產值500多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42%,為進一步優化全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推進縣域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和新農村建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步入:專業化標准化
近五年以來,黑龍江省把畜牧業規模化、標准化生產作為提高產業水平,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的有效手段。通過技術、服務、資金和信息支持,積極扶持和引導廣大農戶向專業化飼養方向轉變。整合各種資源,按照多元化投資、多形式發展的路子,重點發展各類專業化牧場和規模化小區,特別是對股份制牧場和小區建設予以積極的扶持。到2006年末,全省飼養大戶和專業牧場達到4.6萬個,各類專業小區達到3961個,規模化飼養比重由2000年的45%提高到65%以上。
5年來,全省大力推進畜牧業標准化工作,對畜禽良種、飼養管理、飼草飼料、疫病防治、畜產品加工、環境衛生等六個方面65項畜牧獸醫標准進行了完善和修定,利用多種方式大力普及推廣,通過良種、良料、良法、良捨、良管的配套,大大提高畜牧業科技養殖水平和經濟效益。其中生豬出欄率已由初期的118.9%提高到144.2%,肉牛出欄率由46.8%提高到61.8%。生豬、肉蛋雞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奶牛單產由3.7噸提高到4.8噸。
走向:精品化產業化
力促畜牧業向精品化、產業化方向轉變,黑龍江省相繼引進和建設了一大批乳、肉、蛋畜牧加工龍頭企業,繼雀巢、光明、完達山上馬新的生產線,加工能力不斷擴大之後,伊利、蒙牛、新希望、娃哈哈等企業也相繼在黑龍江省投入巨資建設乳制品生產企業,使鮮奶日處理能力由7000噸提高到1.3萬噸;生豬屠宰加工業發展迅猛,金鑼集團、北大荒肉業、雨潤-大眾都形成了年屠宰加工生豬400萬頭的能力,目前全省大中型企業生豬加工能力已達到2000萬頭;皜月、華香、大眾及北大荒牛業的投產,以及草原興發、元聖為骨乾的肉羊加工企業的迅速崛起,牛羊肉加工企業也逐漸發展起來,加工能力分別達到144萬頭和700萬只。並擁有完達山、紅星等一批馳名商標和優質、綠色產品,市場佔有率和消費者信任度不斷提高。2005年,全省規模以上涉牧加工企業年產值已達513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產業化步伐的加快對畜牧業發展和促進農民增收作用日趨明顯。
把握產業發展與產業安全兩根主線,黑龍江省在畜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狠下功夫,『十五』期間對相關政策、法規和技術規范等進一步健全,畜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體系粗具規模,建成了一批無公害畜產品生產基地,使黑龍江省的畜禽產品向綠色、無公害、精品化方向發展。
轉向:有組織『集團作戰』
隨著飼料價格和養殖成本節節攀昇,畜牧加工企業間及與國外產品間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農民一家一戶的分散飼養,很難實現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的有效對接。提高產業組織水平,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增強農戶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能力,黑龍江省各地積極發展畜牧業生產、流通領域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合作經濟組織把千家萬戶分散經營的養殖戶有機地組織起來,提供統一品種(或繁育改良)、統一飼料供應、統一疫病防治、統一價格銷售及技術、信息等服務。據統計,黑龍江省已有數十萬養殖戶受益於各類畜牧合作經濟組織。一些合作組織廣泛吸納科研院所入社,為其開闢試驗基地,搞科技共建,專家定期前往基地培訓養殖戶,第一時間把新的科研成果送到了『民間』,進而迅速轉化為生產力,促進了畜牧業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