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7日電 黑龍江沃華馬鈴薯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曾經僅僅是一個普通的龍江企業,然而,它牽頭發起涉及進口農產品反傾銷訴訟案,案件的最終勝訴使它令人刮目相看。這場歷時一年半的對歐盟反傾銷案,也讓我省土生土長的『農字號』企業在國際貿易舞臺中成長。
2005年初,國內馬鈴薯淀粉市場價格直線下降,已經低於生產成本,原來,歐盟進口我國的馬鈴薯淀粉突然大幅度降價,馬鈴薯淀粉到岸價從550美元/噸猛降到了360美元/噸,最低時一噸折合人民幣僅2800元,而進口數量卻猛增到7.5萬噸,比上年增加了3倍,是前三年進口量的總和。面對這種局面,與沃華公司一樣,國內馬鈴薯淀粉加工企業陷入兩難境地。歐盟企業為何能夠大舉傾銷,在與省及國家商務部門取得聯系後,公司明白了謎底,歐盟為確保自己世界第一大馬鈴薯淀粉加工基地的地位,擠佔僅次於其後的中國企業市場地位,采取從種植、加工到出口一條龍式的補貼政策。
同時,他們也接觸了一個當時還挺陌生的概念,歐盟出口中國的馬鈴薯淀粉是一種嚴重的不正當傾銷行為。只有國內企業聯合起來,依靠相關部門采取正當的、有力的反傾銷措施,纔能對國內馬鈴薯淀粉工業進行合理、合法的保護。
2005年12月29日,沃華馬鈴薯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牽頭聯合17家國內馬鈴薯淀粉生產企業,向商務部正式提交了對原產於歐盟的進口馬鈴薯淀粉進行反傾銷調查的申請書;2006年2月6日,商務部發布公告對原產於歐盟的馬鈴薯淀粉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其後,在詳盡的調查後,2007年2月,商務部發布馬鈴薯淀粉反傾銷案的終裁決定。根據終裁決定,自2007年2月6日起,對原產於荷蘭艾維貝、法國羅蓋特等歐盟公司進口的馬鈴薯淀粉,征收17%~35%不等的反傾銷稅。全國馬鈴薯產業又重新煥發出蓬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