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揭秘大雜院裡的老故事
2007-04-25 15:35:27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崔淑梅 李斌 任清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25日電 前幾天,去年搬進新居的孫先生特地回了趟位於哈爾濱市道外區靖宇街上自己曾住了近50年的大雜院。雖然比起新房來這裡很破舊,甚至可以說是寒酸,但對孫先生和他的家人來說,這裡有很多難忘的記憶。令他們割捨不下的不僅是那再熟悉不過的環境,更有那些親如一家的老街坊。孫先生說,許多老道外人都跟他一樣對大雜院有著深厚的感情。

  大雜院裡住著的好街坊

  老道外究竟有多少大雜院?恐怕沒人能說得清,有資料顯示,僅靖宇辦事處轄區內現存的大雜院就有148個。每個大雜院都有一段歷史,就連掛在大門洞上面的門牌都具有文物價值,因為有些門牌不僅年代久遠,而且已經絕版。

  老道外的大雜院有它自己的特點:一進大門,四周是兩層或三層樓房。站在院子中央環視四周,猶如『坐井觀天』。樓梯都在樓體外,木頭小走廊,兩邊是規格差不多的房間。圍欄、樓梯、窗框都是木制的,房頂的小煙囪冒著白煙,有的大院中央還有一口水井。

  大雜院裡的房子都不大,十幾平方米一間,20平方米就算大的了,幾乎就相當於現在住宅的一間臥室大小。可當初,這樣的房子裡要住一家三代。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使用面積,很多人家都搭建了『吊鋪』,把房間分成兩層,登著梯子上下。因為這些樓房的舉架都很高,『吊鋪』上下還都能站人。

  老道外大雜院裡一般有數十戶人家,以做小買賣的居多,雖然南腔北調,但鄰裡相處非常融洽,來往密切。誰家做飯缺勺醬油,敲敲對門,拿來先用;誰家包了餃子,或給對門送去一盤子,或乾脆把鄰居請來一起吃,鄰裡『一家親』。除了冬天,一到晚上,眾鄰居都會拿把蒲扇,端上茶杯,拎個馬紮往大院裡一坐,天南地北地胡侃,那份快活是搬進高樓大廈、關起門過日子的人們很難體會的。

  大雜院裡藏著的老故事

  老道外的一些大院除了門牌號,還有叫得很響的『綽號』,比如胡家大院、山東大院、天津大院、常家大院,這些大院的背後有不少讓人津津樂道的老故事。

  周總理住過的『於家大院』

  據介紹,『於家大院』(道外區北十九道街)是一個姓於的房產商修建的。哈爾濱解放後,他主動將房產交給政府,一家人從此沒了音訊。大院臨靖宇街東南角是原東華學校校長鄧潔民先生的故居。

  根據《道外區志》記載,1919年4月,周恩來由日本歸國,經沈抵哈,看望鄧潔民等南開同學,悄然住進了『於家大院』。在哈期間,周恩來曾幫助鄧潔民辦學,在師生中開展革命宣傳活動。『五·四運動』爆發後,周恩來纔返回天津。

  『李大藥丸子大院』的百年古鏡

  『李大藥丸子大院』(道外區北五道街)是住著80多戶居民的老大院,『鎮院之寶』是一面2米高、1.5米寬的百年古鏡,古鏡的老主人是一位被稱為『李大藥丸子』的草藥商人,這座大院因此得名。

  據介紹,這面古鏡已經90多歲了。這麼大的鏡子在當年十分罕見,鏡子店的伙計送鏡子時,附近居民都來看,並由此知道了這面大鏡子的主人李老板是個開藥鋪的。

  『李大藥丸子』的後人介紹,『李大藥丸子』是河北人,年少時刻苦學習中醫醫術,十幾歲闖關東。1900年前後,他攜妻來到傅家甸,在最繁華的正陽大街(今靖宇街)與北五道街交叉口,距『世一堂』不遠的地方開了一家藥房,生意紅火。於是,他就在附近蓋起了一座私宅大院,那面古鏡是大院建成時訂做的。現在,『李大藥丸子』的後人仍住在大院裡,家裡收藏著那面祖傳的鎮院之寶。

  偽滿時的警察居所『常家大院』

  『常家大院』(道外區北大六道街)是一座貫穿東西的三合式大院,被當地居民戲稱為『串糖葫蘆大院』。

  據老人講,只知道這個大院當初是『常寡婦』家的。『常寡婦是一個財主的女人,財主沒有後人,死後只留下了這個大院,常寡婦就將大院租賃出去,定期讓賬房先生收取房租。』解放前,『常家大院』只有四五戶人家,朱漆的樓梯地板,綠色的樓『裙子』。樓上住的都是偽滿的警佐。常寡婦住在樓下的大房子裡,她家裡有留聲機,還請了保姆,大院門前有把門的。解放後,住在這裡的警佐們都逃走了,搬進了四五十戶人家,都是附近做生意的,有賣牙膏的、賣布的,還有賣香腸的。

  大院裡住過一個叫葉永年的漢奸警佐。解放時為了逃脫罪責,葉永年在自己的臉上燙了麻子,逃到北京,後被人舉報逮捕並遣送回哈爾濱,1951年被槍斃在道外的二十道街。再往後,在對老樓進行防火保護時,房屋隔層裡還發現過軍刀和軍服。

  惡霸姚錫九的私宅『姚家大院』

  『姚家大院』(道外區北九道街)是地主惡霸姚錫九家眷的居住地。黑色的大門上繪著各式圖案,紅色的院牆將大院分成內外兩個小院。大院地勢由西向東傾斜,下雨從不積水。

  姚錫九曾是修築松花江橋的工頭,千方百計剝削和殘害工人。在他承包的橋礅工程即將完工時,他將水下『沈箱』的排水管抽出,洶湧的江水灌進『沈箱』,在水下作業的工人死於非命。而姚錫九以發生『意外』事故為借口,向建橋方索要並侵佔了每位死者600元的撫恤金。後來,他投靠日偽政權,在馬家船口開設煙館、妓院、賭局,致使許多人傾家蕩產,走上絕路。著名劇作家曹禺在創作話劇《雷雨》時,塑造劇中人周朴園就借用了這一素材,使姚錫九的罪行傳遍大江南北。哈爾濱解放後,姚錫九被人民政府鎮壓。1975年,政府對這個大院進行大修,很多房子被間隔起來。隨著住進大院的人越來越多,大院空間也顯得狹窄了。

  『漁民』聚居的『船工大院』

  『船工大院』(道外區浴海街2號)裡曾住過20多戶人家,因為大多來自山西,所以,這裡也被稱為『山西大院』。85歲的張芝雲已在這個大院裡住了60多年。她說,當年松花江裡有很多魚,因為這裡離江邊很近,所以大院裡的居民多以打魚為生。過去,大院裡有個水房,院裡的老百姓每天排隊接水,後來,院裡接上了自來水,可惜沒有下水。大院是二層樓,現在老戶已經相繼搬走了。

  一個個大雜院的故事聽起來撲朔迷離,故事的背後是更生動鮮活的歷史。大雜院如同凝固的符號,在平凡中讓人無限遐想。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