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30日電 來自省財政廳信息,黑龍江省縣域經濟發展勢頭良好,財政實力明顯增強。從2002年到2006年,全省縣(市)級財政收入分別增長7.5%、8.5%、14.7%、18.6%和19.4%。全省億元縣(市)由2001年的16個增加到2006年的34個,增加了18個。
200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強縣級財源建設;2006年,省委又做出了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的決定,在全省上下形成了新一輪發展縣域經濟的熱潮。通過實行財稅政策激勵,工作推進和績效考評等項措施,調動了縣(市)抓經濟、促增收的積極性,縣級財政收入實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據統計,肇源縣、肇東市、綏芬河市、阿城區和安達市全口徑財政收入超過6億元,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超過5億元,2億元以上的縣(市)達到18個。
與此同時,省、市級財源建設也取得了明顯成效。隨著財源建設成果的不斷顯現,全省財政收支規模逐年擴大,全口徑財政收入由2001年的417.2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881.5億元,增長了1倍,年均增長15.4%。其中,一般預算收入由231.6億元增加到386.6億元,年均增長14.6%,是改革開放以來增幅最高的時期。全省地方財政支出由2001年的513.4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1064.8億元,也增長了1倍,年均增長15.7%。
近年來,公共財政的陽光越來越多地照耀到農村。從2000年開始實行農村稅費改革,2004年全部免征農業稅並給農民發補貼,到2005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2006年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省委、省政府落實國家的『三農』政策和資金投入力度越來越大。據統計,從2002年到2006年,通過落實全部免征農業稅政策,全省農民減輕負擔188億元,人均減負1000元;通過落實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補貼政策,全省農民增加收入87億元。同時,財政支農投入也逐年增加,全省農業支出(含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由2001年的48.6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86.1億元,年均增長12.1%,重點支持了農村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生產和農村公益事業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全省新農村建設以及縣域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