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漿路面引來司機抱怨。 蔣國紅 攝
東北網5月8日電 幾場雨過後,哈爾濱市的一些道橋路面『千瘡百孔』。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哈市已有136條(段)道路不同程度出現翻漿現象,面積達5.04萬平方米,而這些路面,多數都是去年因為翻漿而大修過的
進入4月,哈爾濱市開始對翻漿路面進行集中搶修。記者從道橋部門了解到,目前哈市110餘條翻漿路已經得到簡易修復,但還有很多破損路面目前還沒有修復。
現狀:天氣轉暖,路面變臉
記者在建國街靠近康安路路段看到,路中間已經出現了嚴重翻漿現象,破損路面隨處可見,過往車輛起起伏伏。有的破損路面被臨時鋪上了步道板,有的乾脆裸露在外,還有的路面已經出現了積水。據正在修補路面的道裡區市政工程處的工作人員介紹,『最近幾年在這一路段的地下管線工程相對較多,路面挖了填,然後再挖再填,部分回填路面質量相對較差,所以每年春季翻漿現象比較嚴重。開春以來我們已經做了三次臨時性修補了。』
隨後,記者又踏查了道外區外環路、大新街。這裡的路況更糟,翻漿的路面形成的大坑一個接著一個,顛簸得讓人心煩。
記者先後走訪了道裡區石頭道街、安發橋、二環路等路段,路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翻漿破損。給過往車輛與行人的出行帶來不小的麻煩。
抱怨:修了又破,年年重演
司機王先生說:『破損路面太影響市容了。再說,去年不是剛剛維修過嗎?怎麼一開春就翻漿了?』
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由於去冬哈爾濱市經歷了56年來氣溫最高的暖冬,入春後又連降幾場大雪,街路翻漿比往年提前10天左右出現。2月25日,紅博地下通道路面最先翻漿。
調查中記者發現,許多路段都是去年翻漿後修復的。道裡西十二道街也是去年剛修好的路段,但再次來到這裡時,卻仿佛又見到了去年的情景——坑坑窪窪的翻漿路一片連一片。許多市民不解:難道翻漿路修好了只能使用一年嗎?
記者在采訪有關部門得到的回答依然是:『維護費投入不足,有的只能小修或微修。』
質疑:反反復復到何時?
對翻漿路一年後又『犯病』的現象,一些市民也有自己的看法。安國街上一位售報的老大娘說,路面的瀝青用得太少了,只是薄薄一層,再翻漿是遲早的事。
在果戈裡大街,一位劉姓男子面對翻漿路直搖頭:修路造橋本是造福於民,但要是這樣一年一年地修下去,真不知要修到何時?
黑龍江省道路設計院專家孫偉說,春季積雪融化,路基含水過多,路面強度急劇降低,再加上重復行車的作用,路基容易發生鼓包、裂縫、冒漿等現象,而雨水和地下水滲入路面後,經過車輛碾壓,就會形成嚴重破損。『道路講究「三分建七分養」,在維修時需要施工人員用切刨機將破損路面切開,將下面的泥漿挖出,待將灌進去的水泥、沙、石料夯實後,再用瀝青、混凝土將路面重新攤鋪好。這些工序一道都不能少。』但是,在哈爾濱,能夠這樣按標准施工的,不多。
據了解,目前,哈市市區道路維修養護部門開始簡易維修,有的大坑則采用方石、承重方磚進行簡易修復。
資金不足是主要原因。近十年來,政府每年投入道橋維修養護的經費在2000萬左右,但記者從道橋部門了解到,哈市每年用於道路橋梁維修養護的經費需要8000萬(其中:道路7000萬,橋梁1000萬)。根據建設部維修定額,在這種缺口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道橋部門根本無法實現平時『隨破隨修』的養護工作,只能在春季路面出現翻漿的情況下進行集中的維修。
編後話
哈市道路年年修年年破的現象,固然有氣候等客觀因素在裡面,但前期的施工質量、後期的維修管理,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因此,呼吁有關部門加強對新修道路的質量把關,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路;同時,我們也希望翻漿路現象能引起政府足夠的重視,加大資金、人力投入,早日解決這一困擾百姓的老大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