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8日電 當年的大興安嶺火災,漠河縣是受災最重的地區,可火魔在這裡肆虐的同時,也留下了一些不可解釋的神奇。當年大火中有『四不燒』,其中包括當時所有的廁所。提起當年那場大火,今年40歲的漠河縣防火辦主任張來賓仍心有餘悸。
大火燒光了一冬天的勞動
張來賓回憶,當時自己在西林吉貯木場上班,正上班時接到火警通知:古蓮著火了,趕緊組織人撲救。不到晚上6點就開始緊急疏散,疏散當晚他就和同事們失去了聯系,跑到大橋下面時,那裡已經聚集了很多人,那時火正在西山上燒,當時刮的大風足有七八級,到處都是濃煙滾滾。給他最深感觸的就是大家都無家可歸、流離失所,那種孤單和無助的情景很讓人心酸。第二天早上天剛亮,漠河橋北一帶已經被火燒過了,大家返回貯木場時,發現一冬天生產的木材,大約有20多萬立方米,還有四條傳送帶都化成了一片灰煙。貯木場一般都是冬天生產、開春停產,那年5月1日剛剛停產,正是准備將這些木材銷售出去的時候,結果一把火過後,什麼都沒有了。
推出輛自行車卻忘了騎
那年張來賓剛剛結婚,起火時大家都慌神了,也不知該拿些什麼,他和愛人只推出來一輛自行車,當時就想,這是家裡最值錢的了,一定得帶走。張來賓和妻子剛從家出來,就開始推著車子跑,太緊張了都沒想起來自行車是騎的。他們先是跑到老人家裡,想把老人趕緊接出來,可趕到那裡時,家裡已經沒有人了,這時火就開始往山下燒了,當時在前面不遠的地方,他清楚地看到一個大火球從天而降,落到一棟民房上。火燒的聲音太可怕了,妻子嚇得使勁捂著耳朵。他們拼命地跑呀跑,一直到大河邊上纔停了下來。到那裡後,他們纔發現自行車不知道什麼時候丟了。
災民享受按需分配待遇
一場大火燒過後,所有人都變成了災民。當時政府給每個人都發了一個『災民證』,證件是用刻板刻的,薄薄的一張紙,但拿著這張紙,大伙無論到哪裡都不用花錢,包括坐車、吃飯。那時候,所有人穿的和吃的都由政府統一提供,按需分配。後來張來賓聽說當時全國各地都給大興安嶺地區募捐,大興安嶺一共收到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捐獻的人民幣近八百萬元,各地捐的糧票310萬公斤,還有各種衣物、豬肉、香腸等。張來賓聽說,當時還有一位年過八旬的老人把自己准備養老送終的錢物都捐了出來。
![]() |
把廁所拆了蓋房子
大火過了八九天後,大家就開始上班了,當時貯木場已經什麼都沒有了,相當於重新建場。清理廢墟時,貯木場的那些木材全都燒成了黑色的木炭,大家在場子旁先搭了幾個臨時帳篷暫時住著。當時什麼東西都沒有了,沒有木板,大家就拆了很多廁所,用廁所的木板蓋簡易房。因為當時漠河縣幾乎所有的廁所都沒被燒。
當年流行一句口號:吃三睡五乾十六。具體就是指在一天的24小時裡,吃飯用3個小時、睡覺5個小時、用16個小時乾活。
當時很多人來幫著蓋房子,八月份第一批民宅就蓋好了,由於住房緊張,開始時是兩家一戶,後來慢慢就好了。
在那段時間裡,大家雖然是災民,但沒體會過那種沒人管沒人問、流落街頭的滋味,有時反而覺得挺好。經過一場大火的洗禮,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似乎一下就拉近了,不論是否認識,所有人都會過來幫助你。
後記:
對張來賓的采訪與其他人不同,在他的口中很少提起當年大火給自己帶來的悲慘記憶,或許是當時年輕,印象深刻的是火後,人與人之間那份真摯的感情,是大家熱火朝天重建家園的那股子乾勁!大火燒毀了一切,同時也激起了他的斗志。在貯木場工作了二十年的他最終選擇了到防火辦工作。他的手機彩鈴都是『進入林區、防火第一』,張來賓說,當看到自己一年的辛苦勞動在一瞬間毀於一旦,那種恨一輩子難忘。『火重在防,我選擇了這個職業,就是准備這一生都和火魔打交道,我不信我贏不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