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9日電 近幾年來,勃利縣大四站鎮新農村建設勢頭強勁,已經成為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鎮、七臺河市鎮村建設樣板鄉鎮。農民在鎮乾部引導下,大力發展烤煙和萬壽菊等特色農業種植,都發了家致了富,隨之文化生活也逐漸豐富活躍起來。尤其是2006年,該鎮成為七臺河市首批省級新農村文化建設試點鄉鎮後,新農村文化建設彰顯繁榮景象。
![]() |
農民謝國峰在鎮文化閱覽室翻看書籍 |
4月30日,在勃利縣大四站鎮文化站圖書閱覽室,記者與農民謝國峰攀談起來,他手裡正拿著一本《庭院花木巧配置》的書翻看。謝國峰告訴記者,現在春暖花開了,正是栽樹的好季節,他專門到閱覽室查找關於農家庭院綠化的資料,想要把自家的院子栽上一圈垂榆苗,再配上花草,他說:『咱農民的生活也應更多姿多彩些』。
大四站鎮文化站站長唐義介紹說,現在是農忙季節,每天有十幾人來這個圖書閱覽室;到了農閑時候,每天有幾十位農民光顧,尋求科技資料或是生活知識。這些新書籍都是省科技廳協調省科技出版社無償資助給文化站的,有2000多冊;省投設備還有電視機、VCD以及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服務器、投影儀、衛星接收系統以及部分數字資源;4個標准化書架是市文化局捐贈的;還有縣委宣傳部、縣文化局送來的書籍……
有了這些支援,農民文化協會也相繼成立,有書畫協會、秧歌協會、科技普及協會等6個協會,競相發揮作用。2006年,鎮文化站圖書閱覽室榮獲省科技廳授予的『奔小康科技書屋工程優秀圖書室』稱號。該鎮在落實綜合文化站建設試點項目上投入巨大,投資總額78萬元。不僅完成了原影劇院改造工程項目和綜合文化站室改建工程,還完成了中心休閑廣場及廣場四周房屋的外牆粉刷裝修工程,給村民提供了茶餘飯後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 |
平坦寬敞的休閑廣場 |
閑暇時間,因為有了活動和娛樂的場所,大四站鎮的村民們不再無處可去,無事可做。籃球場上留下了村民們龍騰虎躍的身影,休閑廣場上健身鍛煉的村民悠然自得;尋釁滋事、鬧事罵街、酗酒賭博、封建迷信等不文明現象也大為減少,村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變。
村民積極性高咱村也有『文藝人』
大四站鎮吉興河村有個響當當的民間文藝小劇團,小劇團的團長叫王富臣,今年50歲。小劇團的成立,完全是大家伙自發組成的,『我們大家聚在一起,就圖個自娛自樂,心情舒暢』,這是王富臣的初衷。王富臣家有一座100平方米的大房子,新房蓋好後,沒有裝修。2005年冬天,他就招呼村民到他家去扭秧歌,每天在晚飯後去他家扭上兩三個小時。李金華原來患有腎小球腎炎,在哈市住過一個月院纔控制住病情。自從到了小劇團後,天天和大家在一起扭秧歌、排節目,她也成了小劇團的骨乾,心情好了,人也變得精神起來,現在不打針也不吃藥了。
小劇團第一次演出是在村民溫立波兒子結婚儀式上,73歲的村民潘德安編了個三句半,沒想到大受村民歡迎,從此便一發不可收。從最初宣傳移風易俗,到新農村建設,到科學養殖等內容,既健康活潑,又積極向上,演繹著新時期農民的精彩生活,小劇團成為全縣最活躍的農民演出隊伍,人員已達27人,吹拉彈唱皆有,快板、三句半、二人轉、表演唱等節目像模像樣。
大四站鎮支援了小劇團一些桌椅,縣文化局送去了演出設備,村委會在經濟緊張的情況下,出工出料給小劇團搭建了小舞臺,購置了麥克,王富臣自家生活並不算富裕,提供場所,搭上電費,還自掏腰包買回了喇叭、電子琴、音響等設備,小劇團因陋就簡地開張了。他現在最大的心願是小劇團能有更好的音響設備,將來排練出更先進的文藝節目。
目前,大四站鎮有民間藝人鼓樂班4個,分布在大連村、吉興河村、鄯鄰屯、發展村,吉興河村農家小劇團1個,業餘演藝隊伍27餘人,全鎮較為知名的二人轉演員能搭成3副架,業餘歌手上百名。各類群眾文化骨乾都活躍在全鎮農村,成為豐富文化活動的重要力量。這真是黨的政策好,農民心裡樂,致富路寬廣,鄉村創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