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0日電 『兩段式』、『新基質』、『化控』、『土壤監測』、『稻鴨共育』、『校正』、『大豆SB』……日前記者在雞東縣田間地頭采訪備春耕,農民口頭蹦出一套套科技新名詞,讓記者備受鼓舞。
玉米畝產750公斤,這在雞東縣還是近幾年的事兒。可畝產1600公斤,還真沒有幾個人聽說過。東海鎮建設村農民韓長有,去年種了兩?半玉米,平均畝產1600公斤。韓長有大喜之下,殺了兩口豬大擺酒席,宴請全村人。『秘密武器』是什麼?酒桌上他揭開謎底:兩壟玉米和兩壟大豆間種,對玉米進行『化控』,只讓長穗不讓長稈,一穗玉米趕上兩三穗玉米大。大豆掐尖多嗑叉,畝產超千。
雞林朝鮮族鄉雞林村農民許仁樹,連續3年3?地『稻鴨共育』,種植的水稻不上化肥、農藥,是有機的,鴨子是『笨鴨』。這兩年,他把有機水稻進行精加工、小包裝,每箱10公斤,賣出100元的高價。在市場上一亮相,遭到瘋搶。名聲在外了,他乾脆坐在家裡等人送錢上門。靠這3?寶地,收入了17萬元,『笨鴨』屬帶毛的,他還沒算。
雞東人告訴記者,這幾年縣裡年年借著冬閑搞培訓,夏秋搞田間博覽。時間一長,大家都學會了幾個『絕招』,腦袋好使的,還發明了『新花樣』,效益自然就上來了。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