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職業教育在觀念與現實碰撞中成長
2007-05-10 16:35:36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趙宇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10日電 或許每個人都想擁有一個能點石成金的指頭,職業教育學校就可以賦予你這樣的本領。事實上,每個從職業教育學校走出來的人都會學到一門傍身的技術,雖然這技術不如名牌大學的學歷那般耀眼,但它足可以讓你在世界上的任何城市過上溫飽無懮的日子。

  然而,長期以來職業教育在整個中國的教育體系中一直處於配角的地位,是眾多家長和學生因為分數低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但千學萬學,就業纔是硬道理。近些年來在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直線下降的同時,職業教育學校的就業率卻一直高居不下。正因如此,職業教育學校的地位發生了一些戲劇性的改變。

  我國的中等教育中,一切圍著高考指揮棒轉,這種傾向與社會需求完全脫節。現在,社會上高技能人纔匱乏,眾多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就是對這種偏頗的懲罰。大學生走進技校,也許這正預示著教育走向的某種趨勢。

  從冷到熱高職學校的步伐在變

  你恐怕不能相信,今天一些拿到了普通高校文憑的學生為了謀求工作,會跑到職業技術學校去重頭再上一遍大學。

  李世峰就是這樣的人,他在齊齊哈爾的一所普通高校獲得了計算機專業的專科文憑,但是他覺得學校太重理論了,靠著他所學到的東西出去找工作肯定不行。

  李世峰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在他以前就讀的學校中師兄師姐們都很用功,但很少有人能考下來網絡工程師證,因為大家平時很少接觸實際操作。可是在他現在就讀的哈爾濱華夏計算機職業技術學院中,很多學生都拿到了這個證,而且大家還認為考下這個證並不是很難。李世峰說,有了這個網絡工程師證,工作就特別好找。

  樊海洲原本是一所普通高校中的本科生,讀的是數學教育專業。但他發現大四的師兄師姐實習後找工作找得很辛苦,便跟家裡提出要換個學校,親屬就向他推薦了哈爾濱華夏計算機職業技術學院。現在他在這裡讀了一年,已經可以獨立開發一些小游戲了,這令他很有成就感。

  大學畢業生重返技校,也許這正預示著教育走向的某種趨勢。在就業的關鍵時刻,最終起作用的不是學歷而是能力。哈爾濱華夏計算機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宋春林告訴記者,像李世峰、樊海洲這樣的學生,學校裡不只三五個。去年畢業的高磊也是這種情況,他在某所高校快要畢業時,又重新參加高考,考進了我們學校。去年畢業後,他去了北京的一家集團公司,因為技術水平過硬,現在已經當上了項目經理。這些年來我們學校的就業率一直很高,2005年是96.36%,2006年是97.65%,學生畢業後的平均薪水在2003年就已達到了2097元。

  就業率的昇溫令我省職業教育的發展突飛猛進。到2006年,我省舉辦高職教育的院校數量已達110所,其中獨立設置的職業技術學院40所、普通本科高校下設的職業技術學院25所、成人高校20所、獨立學院9所、中職學校設高職班16所。目前全省高職高專在校生21萬人,是2001年的8.1倍。我省高等職業教育專業數量已從2001年的294個增至2006年的1216個,增長了3.31倍。

  當今中國正面臨產業結構昇級、技術水平昇級的關口,需要大量技術精湛的從業者,特別是技術工人,他們是物化和普及科技成果的主力,也是中國經濟更上層樓的主力。社會上高技能人纔的稀缺現在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在勞動市場上也有了明顯的價格信號。

  從就業到擇業職高生的境遇在變

  今天,就在大學生高呼就業難的同時,職高生卻成了搶手的人力資源。從職業高中畢業的陳兆宇就深深地體會到了這一點。他說,以前覺得學校像家長一樣,畢業就給找工作,後來纔發現是社會需要我們。一度,他曾經很容易失業,於是他就給許多剛開張的試營店打電話,問對方是否缺人。漸漸地他發現很多店也在給外界打電話,問那邊有沒有人手。其實企業很缺人,缺能用的人。

  陳兆宇的人生道路帶著幾分傳奇色彩:與大多數去職高念書的學生不同,陳兆宇的分數完全可以上一所普通高中,但他為了上職高,專程跑到教委改了自己的志願。他算了一下,如果上普高然後再念大學的話,至少需要7到10年纔能走上工作崗位。而上職高的話,3年後就可以自食其力了。就這樣陳兆宇成了哈爾濱第七十一職烹飪專業的學生。

  1993年,學校安排陳兆宇在哈爾濱第一家四星級酒店民族飯店實習。那時這裡還沒人接觸過西餐,他成了第一批跟老外學做西餐的中國人。8個月之後,全世界最大的連鎖酒店萬達假日酒店來了,他又在那裡謀到了一份工作。那段時間,陳兆宇的生活相當忙碌:23時至次日7時在民族飯店做事,8時至16時30分在萬達假日乾活。與此同時,陳兆宇還用賺來的錢為自己繳了學費,在原來的哈爾濱建築大學學習工業民族建築,每天17時30分至20時是他雷打不動的上課時間。

  因為學西餐,陳兆宇接觸了5個不同國籍的廚師長,言語的溝通成了最大的難題。為此,陳兆宇專門跑去學英語。那會兒普通的英語專科兩年就能畢業,但是因為英文基礎差,他整整學了4年半。學語法、作文對他來說都沒有什麼實際用處,聽力和對話纔是他要學的。其實這種注重實用的做法,也是職業教育潛移默化灌輸給他的一種思維方式。

  2000年,陳兆宇當上了龍運大廈的廚師長。2004年陳兆宇開始做漢斯的開店經理,從2004年到2006年陳兆宇走了7個省20多個城市,了解了許多城市,也看到了很多商機。2007年陳兆宇紮根在北京,以技術入股與朋友開了京城裡的第一家清真烤肉店。陳兆宇說,現在我的店裡也在招人,但我不會去人纔市場找那些沒經驗的大學生,我們缺的是廚師、服務員這些做實際工作的人。

  一直以來,人們之所以回避職業教育就是因它培養的是藍領,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樣的教育會讓自己與精英無緣,成為千千萬萬個社會底層奉獻者中的一員。而事實並非如此,精英並非只是名牌大學的特產,職業教育學校一樣可以培養出精英。很多從職業高中出來的人發展得都不錯,陳兆宇告訴記者,畢業10年後的同學聚會上,他發現同學們都已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有的開了自己的公司,有的成了知名大企業的總經理,還有幾個人做了大飯店的廚師長。因為大家都是一步一步從基層乾起的,經歷了種種歷練,做起事來倒是更加游刃有餘。

  父母對於多年教育的投入還是存有較高的回報期望,但沒想到千軍萬馬搭上了高校的末班車,還要擠過大眾就業的獨木橋,於是他們開始重新審視能令孩子學到一技之長的職業教育。

  從陌生到熟悉家長的心態在變

  其實當高校擴招後,大批大批的待業大學生出現時,家長看待職業教育的心態也在發生變化。孩子求學的路是應以獲取學歷為出發點還是該以就業為目標?

  李先生的女兒游游在法國的一所職業學校讀書,這使得他對職業教育的模式有了一些新的了解。他說,依女兒的成績在國內考一表院校根本不成問題。而她卻去國外念了職業教育學校,一開始真的有些難以理解,後來纔漸漸知道原來國外的職業教育分很多個層次,從這裡畢業的學生一樣可以獲得社會的尊重和認可。游游的姨媽也在法國,是博士畢業後纔去當工程師的,而游游從工程師學校畢業後就可以當工程師了,而且學歷相當於國內的碩士。

  李先生告訴記者,法國的高校分為綜合性大學和職業教育兩個體系。而職業教育又分為短期職業教育和長期職業教育。短期職業教育是學生在高中畢業後,接受2至3年的專業培訓後,可以直接參加工作。它有些類似於中國的大專、高職,但是專業分的很細,有幾百個。長期職業教育就是大學職業教育學院,有自己特殊的招生和教學方式。它招收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學制3年,即從大學2年級學到大學4年級。從大學職業教育學院畢業的學生就業前景要明顯好於大學裡獲同等學歷的畢業生。

  游游是從我們省裡最具知名度的高中畢業後出國的。游游的學習能力很強,在法國半年間語言就過了關,語言老師為她找了一所職業教育學校去讀書,說在那裡讀完兩年後就可以獲得一份工作。這個學校就屬於短期職業教育學校,游游在那裡學了一年,很快她就發現這個學校並不適合她,於是她又申請去讀大學。游游在巴黎第六大學就讀時,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SUPELEC的預科班。

  李先生說,SUPELEC屬於長期職育學校,它在法國的工程師學校中排名第四。法國許多企業界、政界的領袖都曾畢業於此。這個學校的特點是上課的時間與實驗的時間幾乎是1比1。學校的學制是三年,每年夏天的假期都要求學生去實習。第一年是勞動實習,第二年是技術實習,第三年是畢業實習。畢業實習是有薪水的,月最低薪水為1500法郎。現在,游游已經能依靠自己所學的東西賺錢了。有一次一個大型企業開年會請學生去做報告,游游和她的同學一起去對家庭節電情況做了調查,他們的演講稿還出了一本書。企業對他們的成果非常滿意,還付給了他們1200歐元酬金。雖然游游還沒有畢業,但已經有好幾個企業家在看了她的調查報告後,提出要重金聘請她。

  作為與學科教育並重的職業教育也期待著能獲得與學科教育平等的地位和待遇,這種平等,既要體現在財政在兩種教育經費的分配上,也要體現在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識上。

  從現在到未來職業教育改革的山重水復

  家長和學生的心態要變。黑龍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陳永昌說,好多學生和家長都認為只有當高級知識分子纔有地位,所以都選擇去爬普通高校的金字塔,都想當人上人。學生上了職業教育學校也覺得是本科夢沒圓上,心理失衡。還有的學校老師反映,其實現在企業所提供的崗位完全可以消化職業學校的畢業生,但很多孩子畢業後還是不願意去工廠工作,因為他們一直沒有做好當藍領的思想准備。孩子們總是希望能掙大錢,乾輕活兒。

  重學歷輕能力的風氣要變。陳永昌說,學生之所以不愛當工人,就是因為社會上的這種風氣,尊重教授不尊重技工,技工工資低,社會地位也低。國企不景氣技工跑一批,家長學生不報技校,技工又少一批。這就造成了技工的短缺,南方在電焊、數控技術方面出8000元找不到一個工人,但出3000元能找一幫博士。所以必須盡快提高技工的社會地位,技工也是人纔。這點我們不妨學學德國,它之所以能成為制造業大國就是因為德國技師的地位很高,連德國的副總統都是技師出身。

  經費的分配要變。目前,在經費投入上,還存在著重本科教育輕職業教育的傾向,我省在職業教育的投入上仍顯不足。記者從省教育廳職教處了解到,省財政在中等職業教育上的投入是450萬,而遼寧是1個億,廣西是7個億,這就極大限制了職業教育學校實驗室設備的更新換代。而省教育廳高教處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高等職業教育學校所獲得的經費還是中專的配套資金。

  校企合作需要配套政策。省教育廳職教處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在給學生尋求實習機會時遇到了難題。企業不願意接收學生去實習,如果勉強接收,也是要收取實習費用的。如果搞校企聯辦,又沒有政策為企業減免稅收,這令學校很被動。陳永昌也建議國家要出臺政策鼓勵校企聯辦,學校還可以為企業的員工培訓解決場所問題。過去學校大而全地搞自己的實驗室,無論怎樣搞,都只是個仿真環境,怎麼也不如學生去企業參加實訓。有了實訓的基礎,學生一畢業,就可以立馬投入工作。也只有這樣,教育與就業纔能實現真正的零距離。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