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中華巴洛克:永不褪色的冰城記憶
2007-05-10 17:01:11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金鑫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圖片說明】道外區靖宇街408號。

【圖片說明】道外區靖宇街170號。

【圖片說明】道外區靖宇街334-336號。

【圖片說明】道外區南二道街61號。

【圖片說明】典型窗結構

【圖片說明】典型立面片斷

【圖片說明】仿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的教育書店,中華巴洛克式建築的西式『兄弟』。

  東北網5月10日電城市在長大,長高,大到由開埠之初的南崗、道裡、道外三個城區變為今天的八個城區;最高建築也由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3層發展到如今的30層。如人類在前進過後總要梳理和總結過去一樣,城市發展到今天更渴望回眸我們來時的路,以此尋求城市的根、城市文化的血脈。正是基於這樣一種理念,今年市委、市政府將尋找城市文化血脈的目光聚焦在老道外的中國巴洛克建築群落之中,並希望用保護性改造將歷史的斷層呈現給現代人,讓建築本身用其特有的歷史標記,傳達歷史真意。

  體味 老街舊巷中別樣精神

  在今年的城市建設重點工程中,道外中華巴洛克街區改造工程被列在第六的位置上。改造被劃定在非常小的范圍之內,在靖宇街、南二道街、南勛街、南三道街2.88公頃的區域內,改造工程被定性試點推進。從市委、市政府對此次道外老街改造抱有的如此審慎態度上,可以看出改造中華巴洛克街區對於一座只有百年歷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多麼重要。

  探訪老街,能讀到城市依稀的歷史,也可以體會喧囂城市中別樣的生存狀態。道外的南二道街是條老街,如果與如今的大馬路相比,它更像塵封的小巷。但就在這樣普通的小巷中,卻封存著全國少有的『中華巴洛克』式老房子。

  這些老房子,大都建造於上個世紀初,清一色的清水磚牆,磚木結構的二、三層老建築,與現代建築相比,雖蒼老,卻不失高貴。連綿三十幾棟,沿街兩側依次排開。棟棟雕花圍檐。近百年的侵蝕與風化,並未給建築結構帶來影響。遠遠望去,老屋們外觀華麗、設計繁復。站在小巷中心,似乎身處異域,外牆繁瑣的結構、精美的立面裝飾,讓人隨時感受到西洋歐陸風情的奢華與浪漫。當走進庭院後,會發現洋房的背後別有洞天,地道的中式四合院、天橋、回廊,又使人有回歸中國故居的異樣欣喜。

  這種令人驚奇的表裡不一,卻能出乎預料地完美契合,道外老房子中的這種建築形式,正是所謂的中華巴洛克建築,而這種中西合璧的建築形式傳達給過客的內涵則更為深厚。

  觸摸 撫今追昔中感受滄桑

  靜謐時,這裡的美讓人忘我,盡管建築老舊,仍能在滄桑中感受歷史的一份厚重。但喧囂時,卻讓人心痛:千瘡百孔的老舊建築,如同一個年邁的老人,拖著傷痕累累的軀體,仍要尊嚴地屹立。

  這些至少有七八十年歷史的老建築,大多是磚木結構,由於年久失修,外牆都有不同程度的老化、破損以及人為的破壞,有的牆體已經裂縫,局部塌陷。四合院中隨意搭建的棚廈,早已破壞了院落原有的比例和規矩,以至於保護街坊內沒有一條可以暢通無阻的防火通道;到處纏繞的電線,隨時可能成為導火索;由於這些老建築缺少基礎設施配套,沒有上下水,每個院落裡都是污水橫流,臭氣熏天。

  據統計,歷史文化街區內,257個傳統院落內,人口總數達到20397人,人口密度堪稱全市最高,人均居住面積也早已落後於全市平均水平。

  更為觸目驚心的是,許多活動於此的百姓,並未意識到所在老宅的價值所在,廣告牌匾隨意地披掛在建築立面上,立面花飾、雕花圍檐每時每刻都在遭受著摧殘。許多典型的中華巴洛克建築,隨時有失落的危險。

  編者按一個民族,總是有選擇地從可欣賞文化中援引自己的精神資源。中華巴洛克就是中國人在對西洋文化的接受過程中完成的一次創造。在老道外,連綿幾十棟清水磚牆,白灰勾縫;磚木結構,雕花圍檐;歐式立面,中式院落……這是目前全國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的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大部分建設於上個世紀初的中華巴洛克建築,被哈爾濱人稱為『圈樓』,在政府的規劃中,這片建築群將用3年的時間實現『華麗轉身』。

  面對大片大片的老舊中華巴洛克建築,許多疑問浮現在每個哈爾濱人腦海中:『中華巴洛克』是怎樣一種建築形式?老道外的『圈樓』到底記錄著哈爾濱怎樣的一段歷史,如今又經歷著怎樣的蠶食?保存如此大面積的建築群落意義何在?保護性改造將以怎樣的方式來詮釋歷史?本報記者采訪了多方專家學者,解開了這些疑問。

  形式『圈樓』中西合璧全國僅存

  道外區西起景陽街、東至十道街、北起昇平街、南至南勛街的這片面積53.11公頃街區,已被城市規劃局劃定為『哈爾濱道外傳統商市歷史文化街區』。在這個街區內,斑駁的巴洛克風格建築立面身後,是257個中國傳統院落。這就是目前全國保留面積最大的中華巴洛克建築街區。

  城市規劃專家張相漢說,之所以將『哈爾濱道外傳統商市歷史文化街區』劃定保護范圍,是因為這裡有目前全國僅存的典型中華巴洛克建築群落。今年要改造的地區正位於歷史文化街區的核心區。這片核心區是南起南勛街,北至靖宇街的南二、三道街。在長350餘米的南二道街兩側有39棟建築,多是一層為商服、二層為住宅的磚木結構樓房。這些建築不但凝聚著中國傳統工匠的建築手藝,更記錄著哈爾濱民族商業崛起的過程……

  哈工大教授郭恩章介紹,在道外傳統商市歷史文化街區內的中華巴洛克建築,中國工匠把窗戶的比例推敲得非常恰當,是典型的歐式設計手法,但庭院的內部空間卻是中國傳統四合院,且是雙層四合院,老哈爾濱人所說的『圈樓』,就是道外的一道特色風景,這在全國也是鮮見的。『圈樓』裡有天橋、天井和回廊,每一個院落的外牆高,單面坡,以傳達中國民居民俗中『肥水不流外人田』之用意。而在建築立面裝飾上,中國工匠極盡巴洛克的裝飾之風,只不過裝飾和雕花的紋樣全部取材於中國傳統民俗:蝙蝠、牡丹、如意和銅錢等民間文化元素,以傳達福、祿、吉祥之意。這也使建築的浮雕更富有中國意味。

  北京新都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孫成仁博士認為,哈爾濱的中華巴洛克建築與國內其他城市的同類建築相比,有著獨一無二的保護價值。一位日本學者在看到哈爾濱清水磚牆的中華巴洛克建築時認為,西方磚結構的建築物多半做砂漿抹面、水泥拉毛或仿石處理外裝修,然而,在道外區的中華巴洛克建築群中,清水磚外牆均不加裝修。且立面花飾仍不失華麗,這是中國特有的寶貴建築樣式。

  而眾多規劃建築專家則一致認為,中華巴洛克建築產生於近代中國,在近代中國建築發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由於中華巴洛克建築的設計和建造都並非出於建築師之手,而是出自中國建築工匠之手,其不拘一格的風格更彰顯了中國民間藝術價值,是兼收並蓄追求世俗美的一種創造,更是見證中國工匠精湛技藝的媒介。

  烙印 記錄民族商業興衰榮辱

  郭恩章老先生坦言,『中華巴洛克』是哈爾濱人必須珍惜的財富。不僅僅因為建築本身的藝術價值,更在於這些建築歷史上所承載的功能,記錄著我們上世紀初殖民城市的平民市井生活,建築的每個細節,記錄著民族商人運籌的點點滴滴。憑此一點,這些建築就有永生的權利。

  晴空碧日下,從老街的街心穿過,借著太陽的強光,在歷經一個世紀風雨的老建築上,依稀可見斑駁的匾額上殘存的歷史遺跡:『經銷華洋雜貨,批發化妝品……』和『綢緞氈棉紡』,『絲絹布匹莊』等上個世紀留存下來的廣告語有些依然清晰可辨。『同義福』和『天利東』等當年商鋪老字號的字跡輪廓,仍可辨認……

  在市城市規劃局完成的《哈爾濱道外傳統商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中,記錄著這樣一段話:十九世紀末,傅家甸也就是現在道外南頭道街一帶,一些商號陸續開張。到20世紀初傅家甸已顯現出商業中心跡象。一批精明乾練,有頭腦、有膽識的民族工商業精英,率先在南二道街開商鋪,辦實業。掘到第一桶金的民族資本家們在道外的腹地置地蓋房。蓋樓的樣式追求『華麗』與『摩登』,紛紛效仿道裡、南崗的洋人,建設自己的『小洋樓』。於是,就有了『中華巴洛克』的建築群落。只不過這裡的『小洋樓』綜合了居住、經商、開店等主人的多種需求。

  歷史證明,正是當時哈爾濱商人的這種需求,纔創造了這種獨特:一批設計時尚、裝飾華麗、商居兩用、前店後廠的帶有西洋『巴洛克』式樣的新商鋪從此成為哈爾濱的經典。據史料記載,到1918年,傅家甸有領取稅局營業牌照的大小商號1250家,1921—1931年的10年間,新開業的各行業大型商號和店鋪就有97家。而時至今日,整個規劃保護區范圍內現存的老字號還有23家。

  就是憑借這些蒼老的建築,每個游走於道外老街之上的過客,看到別樣洋樓,都可以想見近百年前,這裡繁華的商市……這裡的建築延展的就是哈爾濱老道外歷史傳統商市的一幅《清明上河圖》。

  規劃 保護性改造確定五大原則

  已經列為保護性改造項目的道外區南二至南三街區,其保護性改造設計方案尚未敲定。各路專家對於改造設計方案最終確定,都抱著謹慎的態度。日前,整體規劃方案的保護性改造原則已經敲定。

  依據《哈爾濱道外傳統商市歷史文化保護街區規劃》,今年的改造將解決好五大問題,傳統的道外街區空間模式將受到保護,建築街坊的整體格局不能改變;同時加大基礎設施的改造力度,徹底解決給排水和供電、供暖問題;另外,對傳統商市氛圍將繼續保留。道外的商市文化將作為『軟建築』進行保護開發,從而傳承道外特有的商市特色;調整用地功能,增加綠化面積和休閑空間,改變老街坊的環境;疏通道路,緩解交通,為街區安全提供保障。

  提醒 保護開發切忌文化歸零

  北京新都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建築博士後,在獲悉道外保護街區核心區要改造的消息後迫切地表達了他的意願:一個城市的發展,是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建築流派、文化思潮綜合作用的結果,不同的建築是不同時期城市文化的沈淀,老道外保護街區是城市記憶鏈條上一個不能缺失的環節,改造後的老街坊要讓生活於此和外來的人群瀏覽建築時,可以認知這個城市的歷史。保護性改造,一定要確保建築符號的原真性,切忌一刀切式的裝飾和雕琢,否則將是對歷史的一種抹殺,是一種文化的歸零,更切斷了城市歷史文化的根脈。

  孫成仁建議,在改造前要充分認識老道外中華巴洛克建築群落的歷史價值,保證判斷不失誤是改造的前提。另外,參與改造的管理者、設計者和建設者們一定要端正一個態度,就是我們只是歷史遺產的托管人,而不是主宰者,正確的定位,纔會讓改造在謹慎的狀態下進行;改造工程一定要保證建築歷史價值的可持續性和原真性。也就是說,一旦改造工程由於改造者的判斷失誤而失敗,還可以還建築本身以原貌。

  設想 回歸道外商市傳統民俗

  對於改造後的中華巴洛克街區,將承載怎樣的功能,如何定位?來自哈爾濱城市設計院、哈工大、哈爾濱建築設計院等多方專家提出了有關設想。

  與會專家提出:道外傳統商市保護區是哈爾濱特定歷史時期形成的城市風貌主要組成部分,該區域准確的定位應仍以商業為主,居住為輔。最理想的改造結果將呈現出保護和利用完美的結合,不但改造了老街坊環境髒亂差的現狀,解除了安全危機,更有機會實現道外傳統商市的復興。功能確定上,一定要將歷史文化的原真性凸顯出來,保護和挖掘這一區域的傳統手工藝、曲藝、老字號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改造後可以適當引入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商業以適應道外的傳統特色,如茶樓、小吃、雜耍、手工作坊、古玩店等,但不易引進大規模的商業項目。

  要了解中華巴洛克的內涵,就要先了解巴洛克建築特點。巴洛克一詞為『不規則的珍珠』,古典主義者用此形容那些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巴洛克建築的特點是殿堂平面與天花裝飾強調曲線動態,立面山花斷開,檐部水平彎曲,牆面凹凸度很大,裝飾豐富,有強烈的光影效果。意大利羅馬耶穌會教堂被稱作是第一座巴洛克建築。在哈爾濱典型的巴洛克風格建築就是道裡教育書店和南崗秋林公司。

  中華巴洛克建築在中國許多城市都有留存,但哈爾濱道外區的中華巴洛克建築群落,是留存面積比較大的。中華巴洛克建築是中國工匠仿照當時的『洋房』而建設的。中華巴洛克建築的總體特點是揉入中國傳統建築細部紋飾、用多樣化的傳統材料與工藝、用巴洛克語匯作中國意義的闡釋、用字匾和楹聯等表意。

  以道外的中華巴洛克建築為例,建築的臨街立面是典型的巴洛克建築風格,而立面背後空間卻是典型的中國四合院建築。臨街立面裝飾雖是巴洛克手法,但細部紋飾卻取材於中國傳統的字匾、銅錢、如意、蝙蝠、卷草、壽字等,以表『福、祿』之意。立面身後格局規整的中式四合院,建成了兩層。院裡有天橋、天井、回廊等中國傳統建築元素,從而形成『圈樓』。

  在材料運用與工藝運用上,琉璃瓦、漢白玉石雕、青磚等中國傳統建築材料,多用於中華巴洛克建築中。北京的一些中華巴洛克建築中就大量運用琉璃和漢白玉作為立面雕飾,增添建築的豪華氣質;而道外的中華巴洛克建築則大量運用青磚外牆,且不做巴洛克建築原有的砂漿抹面、水泥拉毛或仿石處理外裝修,並同樣呈現出凹凸錯落、光影活潑的效果。

  巴洛克建築本身是善於用形態和雕刻傳達一定意義的,而中國傳統建築本身不具表意功能,多利用字匾、楹聯等通過題辭贈詩表意,中華巴洛克建築則同時佔據了巴洛克建築的形態和雕刻特點,又用上了字匾和楹聯,這就使建築更具有中西合璧的特點。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