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4日電 13日是『母親節』。一大早,家住哈爾濱市香坊區幸福家園的姜大娘就收到了女兒送的一套新衣服和一束鮮花。拿著這些禮物,姜大娘高興之餘又有點失落:『我不缺衣服,送花也只是一個形式。送鮮花還不如多陪陪我,和我說說貼心話兒。』
姜大娘的女兒24歲,還沒有成家,在一家通訊商店工作。心疼女兒整天工作辛苦,姜大娘每天給女兒做飯,幫女兒洗衣服。可是女兒一下班回家就把自己關進屋裡,姜大娘跟她多說一句話,她都嫌煩。有時女兒在單位受了委屈,回家就跟姜大娘發脾氣。『「母親節」這一天就算送多少鮮花,也不如平時多和我嘮嘮嗑!』姜大娘分外感慨。
家住哈爾濱市道外區大新街的王雲芝說:『孩子送我再貴重的禮物對我來說都只是擺設,還不如他們陪在我身邊多和我說說話兒。』
王雲芝今年60歲,一兒一女都已成家。兒女平時忙於工作,一個月也回不來幾次。今天是『母親節』,老人尋思著,兒女一定都能回來吃飯,一早就和老伴去早市買菜。他們買了兒子願意吃的排骨,女兒願意吃的大蝦,還有小外孫喜歡吃的芒果。
10時左右,王雲芝老人收到花店送來的一束康乃馨,嬌艷欲滴的鮮花讓老人臉上樂開了花。中午,兒子風風火火地進了家門,手裡拿著核桃粉、麥片,還拎了一箱牛奶。可是放下東西後就匆匆地加班去了。王雲芝在後面問兒子:『晚上回來吃飯不?』兒子一邊下樓梯一邊說:『看看吧!』天漸漸黑了,兒女都沒回來。望著一桌子的菜,王雲芝和老伴心裡十分失落。
又是一年『母親節』,哈爾濱市的大街上、商場裡,到處擺滿了康乃馨,很多行色匆匆的年輕人手裡拿著鮮花,准備送給自己的母親。可是比起這樣的祝福形式,許多含辛茹苦的母親卻有著別樣的期待。
今天在復華小區、宣慶小區、幸福家園等居民小區,記者隨機采訪了40多位老大娘。85%的老人表示今天收到了兒女送的各式各樣的節日禮物,其中以鮮花居多,還有衣服、保健品、家居生活用品等。但是,80%的受訪者認為,物質上的禮物並不能填補老人心靈的空虛,再美麗的鮮花也難以成為母親精神上的慰藉。相比這些,她們更看重更需要兒女精神上的撫慰:『一兩塊錢一枝的鮮花沒幾天就蔫了,我們都是吃過苦的人,不願意孩子們花錢買這些東西。只要孩子平時能多回來看看我們,聽我們嘮叨嘮叨,比送什麼禮物都強。』一位大娘如是說。
專家建議,孝敬老人更重要的是精神贍養。傾聽母親的嘮叨,傾聽她們講述那些瑣碎的家長裡短,傾聽她們回憶那些重復千百遍的前塵往事,傾聽她們的喋喋不休,傾聽她們的一吐為快,傾聽她們面對最愛的人流露出的最淡又最濃的情感……那樣會使她們的『母親節』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