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道裡區兆麟街社區醫院的醫生為湖北籍民工的子女接種疫苗。郭俊峰 攝
東北網5月17日電 你知道嗎,今年政府為每位城市居民在社區醫院投入了8元錢的基本醫療費,可以在社區醫院享受到基本疫苗接種、健康知識普及、常見病和慢性病隨查等種種免費的基本醫療服務。
社區醫院原本是政府提供給民眾的一項福利,是為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采取的一項措施,但是為什麼社區醫院從2001年起存在了6年,依然門庭冷落?人們為什麼會對這樣一份福利視而不見?社區醫院在運行的過程中究竟出了哪些問題?
路近、價廉、人氣低迷
考慮到群眾需求而設立的社區醫院,一走近大眾卻產生了排斥反應,居民仍是捨近求遠直奔大醫院,專家評價說,小病進大醫院如同到五星級飯店買粥喝
5月10日,記者來到了哈爾濱市的漢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診室裡,沒有人穿白大褂,倒是有一位年輕的女士在給一個老大爺把脈,把完脈又給老大爺開了兩盒藥。記者見狀就問:『有醫生嗎?』聽記者這樣問,這位女士馬上穿上了白服,說:『我就是。』
記者稱自己咳嗽多日,吃了幾種藥均未見效。這位女醫生看了看記者的喉嚨後,給出了這樣的建議:『打3天點滴吧,左氧氟殺星和利巴韋林就行。兩種藥加起來33元,每次靜點處置費加上點滴管一共是5元。』記者此前曾去大醫院打聽過,靜點的處置費加上針頭和點滴管,一般要7元。可見,這個價格確實比大醫院便宜。
見記者沒吭聲,女醫生又說:『我們這藥絕對跟藥店一個價格,不信你可以去問。如果你要打點滴,我現在就可以給你點上。』記者聽了忙問:『你不是醫生嗎?』得到的回答是:『我們這兒就一個護士,她今天休息,我也可以負責靜點。』聽她這樣講,記者心裡還真的有些不托底。於是,記者提出要看看這裡點滴的環境,可是看完了之後,心裡就更沒底了。
這家社區醫院顯然是用民房改造而成的,大約兩屋一廚的樣子,一間屋子是診室兼靜點室,一間是專門的靜點室,還有一間廚房,是藥房兼處置室。處置室的無菌區裡剪刀、鑷子被隨意地扔在臺面上,而與之相鄰的有菌區更是讓人看了皺眉,水池裡竟然掛著厚厚的一層污垢。
畢良佳是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旗下12家社區醫院的負責人。記者問他,如果他的家人去社區醫院就診,他會不會放心。他很坦白地說:『絕對不會放心。現在的社區醫院真的很亂,真正的醫生沒有幾個。國家3年前就不允許社區醫院有轉包行為了,可是現在這種轉包現象依然普遍存在,很多社區醫院裡都租出去做靜點和按摩了,人員特別雜。』
中國人不需要社區醫院嗎?顯然也不是。據國家統計局的信息顯示:我國在城市有2200萬低保市民,在農村有2600萬絕對貧困人口,5000萬低收入人口。這樣的一個數字就決定了我們的醫療衛生機構必須拉開層次。
省衛生廳婦幼與社區衛生處姜相春說:『新加坡就是如此,一開始我們去考察時看的是一間有32個床位的病房,在新加坡那樣一個熱帶國家裡,這間病房竟然只有吊扇,沒有空調。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這裡病人的各種費用都是由政府來出的。我們又參觀了八人間、四人間、兩人間和單間。病房的檔級不同,政府補貼的比例也不一樣。我們這樣的一個國家,更不能都把醫院建成五星級的規模。如果人們一餓了,就都去五星級飯店,那五星級飯店自然會人滿為患,而且大家會很快把口袋中的錢吃光。醫療機構也是如此,不能只有像五星級飯店那樣的大醫院,也得有像小飯館那樣可以保證人們基本需要的社區醫院。而社區醫院就可以保障貧困群體的基本醫療和初級衛生保健權益。』
哈醫大附屬腫瘤醫院院長徐秀玉說,美國、英國在醫療上的服務方式,病人往往是需要做手術、接受大型的診斷治療,纔進大醫院,小病痛或手術病情穩定之後,大都轉入社區醫療站點。而在中國即使發燒胃痛人們也會跑去大醫院就診,以三甲醫院的收費標准來治一甲醫院就能治的病,這就如同到五星級飯店買粥喝,當然覺著貴。
缺錢、缺人、缺認可
拿不到政府撥款,群眾又不認,社區醫院的生命岌岌可危
這些年來社區醫院在經營過程中陷入了兩難境地。一方面,居民不認社區醫院,另一方面社區醫院自身又難以維持生計。
提起社區醫院,畢良佳的第一句話就是:『12家社區醫院去年讓我們醫院賠了120萬。這些社區醫院最早是哈爾濱鐵路局的衛生所,後來被我們收編了。去年這些社區醫院的收入是67萬,支出是70萬。收支勉強算是持平。但此外,12家社區醫院53名工作人員的工資全部都是醫大四院負擔的,共計120萬元。』
為了能將居民的目光吸引過來,畢良佳在藥價上做了調整。大醫院的藥品在出售時有15%的加價率,而他們所經營的社區醫院從今年開始就砍掉了這15%的加價率,並且還適當引進了一些低價位的藥品。盡管如此,社區醫院的藥價依然比藥店高。因為二者進貨的渠道不一樣,醫院都是從國家招標目錄中選藥,而藥店是直接從藥商那裡購藥。
畢良佳認為,社區醫院能不能辦好,一個重要因素是否擁有高素質的醫護人纔。各地應加大力度,廣泛開展全科醫生和社區護士的崗位培訓,彌補人纔缺口。患者是跟著信任醫生走的,如果他經常就診的醫生換了醫院,他也會跟著換間醫院就診。如果老百姓一看,這社區醫院裡坐的都是不懂醫的人,他自然不會來。
畢良佳的煩惱,經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也感同身受。但除此之外,他們還有另外一些麻煩。這家社區醫院掛靠在商職醫院中,一樓的小門臉只是預防保健區,是專門負責為嬰幼兒接種疫苗的。社區醫院的門診則設在商職醫院的門診區,社區居民持就診卡可以免掛號費,但這僅限於找社區醫院的3位醫生就診。此外,居民若是在商職醫院做心電、B超等檢查還可以享受8折優惠。但唯一不太方便的就是社區醫院與商職醫院共用一個藥局,因而藥價與大醫院是一樣的。經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宋建華說,我們也想把藥價降下來,仰仗醫院我們纔有不用交租的房子,在同一層樓中總不能設兩個藥局吧,這邊賣8塊,那邊賣3塊。如果政府不拿出點政策來,社區醫院就只能成為大醫院轉型的『小門診』。政府確實是在逐年加大對社區醫院的投入,2005年是社區人均補貼1元錢,2006年是2元錢,2007年是8元錢。規定是有,但就是這錢一直沒到位。2005年補貼1元錢時,我們只得到了0.5元,此後就再沒有得到過撥款。
『沒錢也就算了,還得不到老百姓的理解。』這是令宋建華苦惱的另一個原因。她說,給社區裡的居民建立慢性病檔案就別提有多費勁兒了。有一天,工作人員爬了6個7樓纔建立了一份檔案。現在大多數人對社區醫院都不了解,我們的醫生只有3個人,平均每個人要負責1萬多居民的基本醫療工作,所以建立檔案對我們說是一項相當浩大的工程。
看病、復查方便健康有了好管家
專家認為,社區醫院步入正軌大概需要8至10年的時間
姜相春為記者描述了一下社區醫院的理想藍圖。社區醫院成為居民就近就醫和進行健康諮詢的最佳場所。醫院裡有每一個居民的健康檔案,每一個人的身體狀況都可以獲得醫生的長期動態監測。居民病情不明朗時,社區醫生可以找專科醫生進行電話會診。
如果這一切要進行量化成為數字,那麼就應達到:社區居民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比例佔本地區門診總數的80%以上;社區居民基本健康知識知曉率達到80%;計劃免疫接種率、孕產婦系統管理率、7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率分別達到95%以上;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控制率達到75%以上;殘疾人社區康復服務覆蓋率達到90%以上;育齡人群計劃生育基礎知識教育覆蓋率達到90%以上;已婚育齡婦女綜合避孕率達到85%以上,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的滿意率達到80%以上。
當然,這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姜處長說,港澳的社區醫院專家來介紹經驗時說,為了實現社區醫院首診制,他們整整為此花費了8年時間。但是他們是在全民醫保的狀況下達到這一目標的,而我們國家並未實現全民醫保,因而很難對老百姓的首診去向進行規范,所以我們的社區醫院步入正軌大概需要8至10年的時間。現在我們的做法就是先在全省地級以上城市篩選2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示范點,著力培養出一個像樣的標杆,讓其它的社區醫院來學習。
出路是政府『包養』?還是引入市場機制?
一方說,讓社區醫院整體走回財政供養的道路,『大鍋飯』的老問題可能又會出現。另一方說,若是引進營利項目,大處方、過度醫療的現象又將露出苗頭
『現在社區醫院是乾起來了,許多人雖然有學歷,但不是全科醫生。所以我們現在得一邊建機構,一邊培訓人。』姜相春說。
據記者了解,目前仍有62.7%的醫生和68.6%的護士沒有經過全科醫學知識的培訓。由於工資待遇、職稱晉昇等政策還沒有普遍落實,缺乏吸引優秀人纔進社區、紮根社區的有效激勵機制。按規定,每萬名居民應該擁有2至3名醫生和同比例的護士,但這個標准在絕大多數的社區醫院中根本達不到。
『前些年社區醫院真的就成了主體醫院「甩包袱」的地方,主體醫院中不想用的人就甩到社區醫院。』在用人這個問題上,姜相春認為比較理想的做法是實行聘任制,定編定崗但不定人。『比如我是社區醫院的院長,我就要對我所用的醫護人員實行聘任制,社區醫生不一定要有多麼高超的技藝,但一定要有責任心,有良好的服務態度。這個聘任的范圍可以是社區醫院所掛靠的主體醫院,也可以是全社會。此外「大醫院支援社區醫院」之類的話也不能只寫在文件裡,要落到實處。每個大醫院至少要管兩到三個社區醫院,每周大醫院都要派出一名專家到社區出診。』
但是在社區醫院的經營問題上,社區醫院的經營者產生了觀點交鋒。
畢良佳很想為社區醫院引進一些營利項目,但國家又不允許。他認為,現在國家對社區醫院的定性還不夠明確,社區醫院到底是該辦成公益性的機構還是辦成居民就近看病的醫院。如果是前者,就應該完全由政府掏錢來辦,但如果是後者就應該允許引入一些可以營利的項目。否則無論怎樣制止社區醫院的轉包行為都將成為空談。
經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負責人宋建華則認為,社區衛生服務是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體現,目前社區醫院面臨的尷尬局面,說明地方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方面還存在缺失。這種局面不能再繼續下去了。各級政府應該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建立起穩定的籌資機制,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社區醫院的功能,盡快解決其軟硬件方面存在的軟肋。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李志寧教授則認為,政府全額出資辦醫院,讓社區醫院整體走回財政供養的道路,此舉未必行得通。因為缺乏激勵機制,『大鍋飯』的老問題可能又會出現,即使按照就診率對醫生個人進行激勵也難以解決這一問題,因為社區醫院的另一組天然矛盾是,它承擔著社區的疾病控制和預防職能,預防搞得越好,就診率可能就越低。現在政府只能包醫院,而藥廠已經是市場經濟,政府不可能包了。醫療是由藥品、診療和康復多個要素構成的,僅僅將其中的醫療環節回到計劃經濟,甚至難以取得完全計劃經濟時代的效果。
采訪中還有人認為,實際上現在的社區醫院面前就是兩條路:投靠大型三甲醫院;或是被徹底收編,成為收支兩條線的濟困醫院。
由此看來,社區醫院無論是吃救濟金還是走市場都可能會引發新的問題:讓社區醫院整體走回財政供養的道路,很可能『大鍋飯』的老問題可能又會出現。而若是讓醫院引進營利項目,就可能會如同現在的大醫院一樣,大處方、過度醫療的現象又將露出苗頭。
姜相春表明了官方的態度:這些年來一直在為社區醫院爭政策、爭錢,我們甚至通過努力將對社區醫院的撥款列入了對地市領導班子的考核標准當中。社區醫院的公共衛生服務是不能收費的,但是基本醫療該收費還是得收費,收最低價,物價部門對此也是有規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