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市一些書店冷冷清清。
昔日圖書大廈變成了海鮮酒樓。
東北網5月17日電 位於哈爾濱市南崗區學府路上的慧海圖書大廈,曾以經營面積躋身全國書店前五名,號稱省內第一家超大規模的綜合書市,然而,在落戶哈市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卻因經營不景氣而停業;與之形成反差的是,如今這裡已經被一家海鮮大酒店所取代,經營紅火——
地方還是那個地方書店黃了,飯店火了
總投資一億元的慧海圖書大廈,曾承載著一個商人的文化理想。時任慧海書店董事長兼總經理的李澤峰曾對媒體說,哈爾濱商業圈缺少文化氣息,城市發展不僅僅要看有多少高樓大廈,還要看有多少圖書館、書店。基於這樣的理念支橕,『慧海』定位為做省內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圖書城。從2004年試營業開始,『慧海』帶給哈爾濱人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書城上下5層,經營面積躋身全國書店前五名,號稱省內第一家超大規模的綜合性書市。經營書籍過20餘萬種,可同時容納近萬人購書,全部采用開放的售書模式。
可是,讓李澤峰感到無奈的是,當年他欲創造良好的文化消費氛圍,讓讀不起書的人讀得起書,讓想讀書的人能讀到好書的理想僅僅堅持了不到兩年。省新聞出版局一位人士透露,慧海書店試營業期間,雖然采取了很多優惠措施,但是經營狀況一直不好,一方面是懂得經營的專業人員少;另一方面,多數哈爾濱人沒有養成愛書、購書的習慣,因此,經營後期,收入不抵費用,基本處於賠本狀態。
與昔日書店的冷清相比,在書店原址開的這家飯店,則是每晚燈火通明,門前車水馬龍。這裡的保安說,要想訂餐,必須提前一天預訂。
書店慘淡經營折射文化消費窘境
據了解,在省城的圖書市場,『慧海』的遭遇既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早在『慧海』之先,落戶保利大廈的『三聯』書店,在經營三年虧損300餘萬元之後,黯然退出哈爾濱市圖書市場。
目前,黑龍江省民營書店近三千家,大多經營狀況不盡人意。經營最好的學府書店,年銷售額在七八千萬元,與國內同行相比居於中等水平。一位民營書店的老板說,省圖書批發市場幾乎每天都有書店『報停』,主要緣由就是銷售不好,入不敷出。經營好點的書店多靠賣教輔書來支橕。
匯文書店的白雲鵬經理說,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黑龍江省圖書市場銷售狀況良好,一些讀者為了買一本好書甚至排隊,現在這種狀況已很難見到。不僅民營書店經營面臨難題,哈市位於黃金地段的一些新華書店為了維持生存,將部分店鋪出租的現象十分普遍。
今年67歲的退休教師康老師說,以前哈爾濱街道兩旁設有很多長椅,有很多人坐在長椅上看書,尤其是十裡長堤的松花江兩岸,讀書之人隨處可見。對當年的街頭讀書一景,老人至今十分留戀。
李澤峰認為,哈爾濱的許多市民存在畸形的消費觀念,導致了在文化消費上『捨不得投入』,在高檔品消費上卻『出手驚人』的現象。一些商家說,幾十萬元的高檔手表,每個月都能賣出去十幾塊。一位韓國手機推銷商說,他的許多同行都把黑龍江看作是一塊『寶地』,這裡的市場比較好開拓。
癥結:好書不多,網絡衝擊
出路:改進服務,拓展空間
省新聞出版局發行處處長姜影認為,書店的經營狀況,與讀書習慣、環境有關,也與書刊種類、質量有關。目前進入黑龍江省圖書市場的書籍,雖然品種增長很快,但真正具備知識創新和思想創新品格的卻是鳳毛麟角,現在大量新書其實是『三無書籍』,一無害、二無益、三無聊。大量沒有文學描述、沒有理性思維的注水圖書,進入市場影響著人們的讀書激情。
出版界資深人士分析,舊版書重印成為這兩年的主流,真正原創的學術書極少。而缺少原創的學術著作,也是影響讀者閱讀率的一個重要因素。記者在一些書店看到,很多書籍的內容都非常相似或者重復。一些書店的經營者對購進的書籍也很無奈:有的書往往是改了名,內容卻沒有太大變化,讓讀者很失望,許多人感嘆『難得看到一本好書』。
還有一些市民不願意買書,理由是工作生活節奏太快,多種休閑娛樂方式擠佔了閱讀時間,讀書成為生活中的一種『奢侈』。哈爾濱工程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吳雲說,現在網絡以及各種媒介的衝擊,影響著人們的閱讀習慣。『讀屏』已在悄然替代讀書,但『讀屏』更多是獲取資訊,而難以替代深度閱讀帶來的精神享受。
針對黑龍江省圖書銷售市場的慘淡現狀,一些書店還是推出各種優惠政策,希望能調動人們閱讀的願望。采訪中記者發現,就在距離慧海書店原址不遠的『海之慧』書店,給貧困學生辦了打折卡,還有一個為顧客專門設置的看書區域。一些書店還開了直營店,最遠的開到了遜克縣。現在所屬民營書店的直營店已經發展到29家,省新華書店批銷中心的直營店已達到11家,40家連鎖書店基本形成了黑龍江省的圖書銷售網絡,努力去吸引更多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