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曉華(右)悉心傳授徒弟。
東北網5月17日電 6歲學唱,8歲登臺,夏曉華的一生和東北大鼓緊緊連在了一起。伴著一面鼓、一把三弦,四十載春秋執著地追求。夏曉華,省群眾藝術館曲藝部主任、研究館員、東北大鼓表演藝術家。2006年,東北大鼓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2歲的『小名人』
出身東北大鼓世家的夏曉華,是第四代傳人。從1960年開始學唱第一句,一下子就喜歡上了東北大鼓,從此再沒離開過東北大鼓。6歲學唱東北大鼓,8歲登臺演出。博取眾家之長,拜名師學習三弦,彈唱兩面,藝術精進。12歲能唱30多個段子,並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名人。
上世紀七十年代,她被雙城市文工團看中,以特殊人纔調入了文工團,擔任東北大鼓演員,兼伴奏員、創作員,那年她纔16歲。
『我對東北大鼓非常著迷,只要有好的曲目,能學到好的唱腔,不管有多大困難,都會去努力學習,人家都說我是個「魔癥」。』夏曉華正是憑著這股勁頭,演唱技巧日益提高。
進入省群眾藝術館後,夏曉華撰寫了《東北大鼓音樂初探》理論著作及多篇論文。在電臺播講自己創作的《呼家將》、《呼延慶上墳》等,深受聽眾的好評,並多次獲得文化部『群星獎』的輔導金獎。理論專著《東北大鼓音樂藝術論》,填補了我國這一理論的空白,成為第一個撰寫東北大鼓音樂理論專著的人。
雖然成名了,但她深感東北大鼓的『鼓點』要繼續響下去,必須有更多的優秀傳承人,增加東北大鼓豐厚的內蘊。於是,她又為東北大鼓更好地傳承開始奔波。
東北大鼓走進大學殿堂
東北大鼓的現狀,讓夏曉華非常懮慮,因為這門技藝專業難度大,成功周期長,要求學員素質高,所以學的人很少。要想振興,必須有優秀的傳承人。邱淑華這名東北大鼓第五代傳人,便是夏曉華一手『栽培』起來的。提起自己的愛徒邱淑華,夏曉華的眼睛充滿了期盼。『她是東北大鼓的希望啊。』
東北大鼓要想很好地傳承下去,還必須增加其內蘊,提高傳承人的文化素質。在夏曉華的奔走下,天津曲藝學校經過研究,首開了東北大鼓專業。
2003年9月,邱淑華考入這所學校,成為進入高等學府的東北大鼓第一人。夏曉華被聘為該院的東北大鼓教師,師徒倆開創了東北大鼓走進高等藝術學府的先河。
她們潛心研究東北大鼓,豐富東北大鼓的內容,共同探索出一套近乎於民族唱法和戲曲演唱之間的發聲方法,使說唱時的聲音變得更加婉轉圓潤。雙手用板是邱淑華苦心鑽研揣摩的結果,實現了東北大鼓鼓板的創新。
現在東北大鼓第五代傳承人包括邱淑華在內一共有三人,第六代傳承人也已經有兩名了,最小的傳承人今年纔十歲。
讓鼓點永遠敲下去
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有關人士說,東北大鼓豐富的內容和特征及其傳承歷史,在中華鼓曲中是十分珍貴的。發掘、搶救和保護東北大鼓對豐富和完善中國音樂史,將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
現在,省內專業曲藝團沒有東北大鼓演員。全省東北大鼓演員和民間藝人『文革』前有800人之多,但至今能堅持活動在舞臺、書館中的已寥寥無幾。因人纔的匱乏難以滿足要求,許多書目沒人去唱,這些困難使東北大鼓發展舉步維艱。
近年來,夏曉華走遍我省有老藝人的地方,自費為東北大鼓老前輩錄像、錄音,以便留下寶貴資料。挖掘、整理長篇書目(道子)30餘種、段子200多個、雜學20餘萬字。自己投資萬元,把搶救出來的資料,編輯成冊,匯集出版。還通過各種媒體,做節目,無償地到喜歡東北大鼓的地區去演唱。在雙城市、五常市設立東北大鼓保護點,把年近百歲的韓永田和80多歲的王立雲等幾位老先生重點保護起來。
『我會傾己所能,讓東北大鼓的鼓點永遠敲下去。』夏曉華自信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