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片說明】第三展廳全景。 |
||
|
||
【圖片說明】當年知青的生活用品。 |
||
|
||
【圖片說明】墾荒隊員當年穿過的氈鞋和靰鞡。 |
||
|
||
【圖片說明】 一九四七年六月十三日,北大荒開發建設第一犁。 |
東北網5月18日電 2005年9月2日,是個值得慶賀的日子。因為一座讓所有北大荒人都值得驕傲和自豪的北大荒博物館開館了。
從此,黑龍江墾區有了弘揚北大荒精神的陣地,有了展示北大荒文化的平臺,有了一個展示墾區新形象,擴大對外開放,進行招商引資的重要窗口。
時間追溯到6年前。2001年,總局整體搬遷到哈爾濱的第二年,由時任總局局長、現總局黨委書記呂維峰主持的第五次局長辦公會議上,聽取了總局文化體育局關於《北大荒博物館方案》的匯報。會議認為,建設好北大荒博物館,將對展示北大荒開發建設50多年的輝煌歷史,弘揚北大荒精神,傳播北大荒文化,保護北大荒特有的有形和無形資產,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原則同意總局文化體育局提出的《北大荒博物館方案》。之後北大荒博物館開始了長達四年的精心籌備過程。
北大荒博物館的順利開館,離不開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更離不開從北大荒走出去的各位領導和文化名人的鼎力相助。
王震將軍的夫人王季青把將軍生前用過的衣物、書籍、茶具等共117種,460件遺物,大到輪椅,小到一支筆,裝了整整幾大行李箱通過飛機運到哈爾濱市。
當征集組的同志們趕到著名版畫家晁楣家,說明了來意後,晁老把自己用了多年的一套版畫刻刀,捐給了博物館。同時還把已故的北大荒老版畫家徐楞的版畫作品《林海輕騎》和張路的《滿網》捐給了博物館。
老北大荒轉業軍官、著名作家王忠瑜聽說北大荒博物館征集展品的消息後,提前好幾天在家准備,最後為博物館捐贈他的文學專著25部。老作家鄭加真為博物館捐贈21部他多年出版的專著。把家裡僅有的一套(三卷)日文版《江畔朝陽》,捐給了館裡。
1969年在克山農場下鄉的北京知青蔡學琴,由於人在北京身患重病不能參加總局舉辦的『北大荒改革發展戰略高層論壇』活動,她特意委托戰友把當年勞動時穿的一件軍用大衣捎來,捐贈給北大荒博物館。
回到北京多年的在北大荒生活過的文化名人們,對北大荒一往情深。征集組的同志分別找到了梁曉聲、肖復興、蔣巍、姜昆、趙炎、鄒靜之、劉進元、王增茹等人,他們捐贈出當年在北大荒生活用過的茶缸、字典,找出當年的作品手稿,找出多年來出版的文學專著。僅肖復興自己就捐贈多年來出版的文學專著24部。當年以『右派』身份來北大荒的已故著名劇作家吳祖光的女兒吳霜,找出父親生前用過的筆筒和榮獲的獎牌。已故著名詩人郭小川的夫人杜惠老人,一說起北大荒就思緒萬千,她找出了郭小川的照片十多幅,還找出了作品手稿。
北大荒博物館被黑龍江省委宣傳部命名為『黑龍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又被團中央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
有人說:走進北大荒博物館,也就走進了北大荒集團這個崛起在東方地平線上的文明殿堂。因為北大荒博物館是展示黑龍江墾區半個多世紀歷史的一個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