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3日電 題:財政輸血新政策頻頻出臺——我省縣鄉錢袋不再空空蕩蕩
前些年,我們的耳邊經常傳來令人沮喪的消息:某某縣政府職員幾個月沒開支了;某某鄉拖欠民辦教師工資了。
『拆東牆補西牆,牆牆有洞;借新債還舊債,債債難清』是那一段時間我省部分縣鄉財政狀況的寫照。一段時間來,保不了『吃飯』,保不了工資,支持經濟社會建設更是無從談起。1999年,全省共有國家級貧困開發重點縣11個、省級貧困開發重點縣5個,16個財政補貼縣,10個財政赤字縣,13個縣(市)全口徑財政收入不足5000萬元,人均財力平均9000元。到1999年底,全省縣級財政滾存赤字達1.2億元。
2000年,我省開始實施縣級財源建設,省委、省政府提出,用3到5年時間把縣級財源建設搞上去,徹底改變縣級財政的困難狀況,從那時起,發展縣域經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時至今日,我省累計籌集16.8億元資金,支持了1322個縣級重點財源建設項目,其中993個項目已達產,年實現稅金32億元,同比增加10億元。大項目拉動,使我省一些窮縣直起了腰杆,放開手腳謀求發展。
為了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省財政廳成立了財源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並和省委組織部共同建立了縣級財源建設考核評比工作機制,將財源建設績效與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的提拔重用結合起來考評。各縣(市)也把財源建設指標納入考核乾部的主要內容。對被評為全省財源建設先進縣(市)以省委、省政府名義進行表彰,並由省政府按每個先進縣(市)200萬元,每個達標縣(市)10萬元的標准給予獎勵,自2001年以來,已累計發放獎勵資金1.1億元。
通過強力推進財源建設,從2001年到2006年,全省縣(市)財政收入年增長率逐年提高,分別為5.3%、7.5%、8.5%、14.7%、18.6%昇至19.4%,2006年為10年來最高增幅;縣(市)財政供養人口人均財力由不足9000元昇至2.6萬元;17個原來只發四項基本工資的縣(市)全部按國家規定項目和標准發放,18個縣鄉工資發放不同步的實現了同步,77個市縣全部兌現了省政府統一規定的津補貼政策,呈現出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縣級財政收入逐年增長的良好局面。
『獎勤』,更新縣鄉理財觀
能乾活的孩子多受益
國家和省兩級『三獎一補』政策,兩年兌現獎補資金5.4億元,巴彥一個縣就多得財力5000萬元。
在省財政廳,記者見到了一個特殊的排行榜,它不是人們所熟悉的GDP,而是我省根據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對全省縣市稅收增量返還數額的排位,最高的縣返還數額達到1億多元,最少的僅為百萬元,不僅稅收增量部分返還,而且還對招商引資和綜合績效評價等方面做得好的縣進行實打實的獎勵。
2005年,國家實施了『三獎一補』政策。『三獎一補』政策的出臺,對產糧大縣眾多的我省來說,是一種激勵,也是緩解縣鄉財政困難,促進發展縣域經濟的難得機遇。2005、2006兩年,對中央財政分配的26.3億元獎補資金全部核發給縣(市),省財政按國家測算標准不做調整,將資金全部核撥給縣(市)。在資金使用上,嚴格按照中央規定的財政支出順序,安排支出,確保『三獎一補』資金用在保工資、保運轉、保穩定和改善提高人民生活條件和質量上。同時,結合貫徹國家『三獎一補』政策,省財政也實行了省對下的『三獎一補』,近兩年,共兌現獎補資金5.4億元,加大了對縣鄉的支持力度。巴彥縣是我省『三獎一補』受益最大縣之一,兩年多得財力5000萬元。
與此同時,省財政規范轉移支付,為縣域經濟『造血』。從2004年開始,實施了縣(市)一般性轉移支付補助一定三年不變政策。2004至2006年三年間,共向縣(市)傾斜財力75.9億元,平均每個縣(市)1.2億元。從2007年開始,除國家和省有特殊支持政策外,省對縣(市)財政轉移支付補助額度繼續保持三年穩定不變,不因各縣(市)增收節支而減少轉移支付額。省財政廳有關人士說,這項政策是延續政策,告訴各縣(市)盡管增收節支,財政不會因為你財政增收了,就改變一般性轉移支付額度,目的就是要讓縣(市)甩掉包袱,輕裝上陣。
據省財政廳預算處介紹,2003年,省政府還下發文件,在老政策基礎上提高了省對縣(市)稅收增量返還比例,綏芬河成為我省此項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僅2003年至2005年就新增財力1.5億元。從2006年起,再次提高這一比例,新的稅收返還政策,全省各縣(市)共受益5億元。2006年,省財政又出臺了擴大享受營業稅超基數返還優惠政策范圍。從『十弱縣』擴大到對所有縣(市)(不包括哈爾濱市所轄縣)上劃省級營業稅,均以上年為基數,超基數增收部分省對縣(市)年終結算時全額予以返還。此次所有縣實施該政策後,縣級每年將多得財力1億元。
『三獎一補』政策、稅收增量返還政策、招商引資激勵和扶持政策、貸款獎勵機制、設立縣域經濟發展優秀人纔獎、財源建設考核評比獎勵……實際上,在我省財政的許多領域,都體現了激勵的政策取向。
『這些年,我們結合我省實際,建立了保運轉、重激勵、促發展的財政政策體系,促進了縣域經濟的加快發展,有效解決了縣鄉財政困難。這樣的「單」財政願意「埋」。』省財政廳廳長李繼純這樣說。『激勵』政策取向調動縣鄉積極性
賓縣兩年拿到1.1億元獎勵資金,促進了經濟快速發展。
以往,談到縣鄉財政困難,基層同志時常抱怨收入被拿走的太多,縣級財力『貧血』。雖然省對縣也有轉移支付、專項等資金補助,但傳統的轉移支付並不能體現增收多、實惠就多的取向,相反,財政狀況好的縣,在算賬時往往還會『吃虧』。也正因如此,大家爭先恐後要戴貧困縣的『帽子』。而實施三獎一補、增量返還以及諸多激勵、獎勵政策後,等於是在不改變現有財政分配格局的情況下,工作越好,增收越多,留下和得到的也就越多。這對調動縣級積極性的作用不言而喻。
富錦縣二龍山小學張老師高興地告訴記者:『現在我的工資已經比過去漲了二三倍,能掙到1000多元了,還能按月足額發放,到時候拿著本就上銀行刷卡了。』
財政政策資金的傾力支持,讓我省的縣鄉放開了手腳。縣裡過去主要研究吃飯,現在變為集中精力琢磨發展。
賓縣財政局長王玉申告訴記者:『我們認識到這些扶持政策的出臺不是對縣(市)保姆式的扶貧,而是誰乾事支持誰!現在就得琢磨如何發展,培養新財源,涵養老財源。』如今,這個縣吸引了許多客商前來洽談,新開工的項目也一個接一個。自2003年以來,僅縣級財政就投入賓西開發區資金1億元,目前在開發區建成投產的企業已逾百戶。2005年中央出臺『三獎一補』政策,加之省政府出臺了一些稅收增量返還等一系列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兩年來,賓縣拿到了1.1億元的獎勵資金。這些獎勵政策極大地刺激了該縣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財政收入一年一大步。2005年比2004年增加了6398萬元,2006年又增加了9612萬元,達到了3.1億元。
『現在只要拿出實實在在的發展成績,就能得到政策帶來的真金白銀。』省財政廳廳長李繼純說:『實行激勵政策不僅僅是一個給錢的問題,這是理財觀念和理財方式的變革,目的是建立一個促進縣域經濟發展,保障縣鄉財政能夠科學運轉的一個機制。要變「補」為「捕」,擯棄等、靠、要的思想,主動去「捕捉」市場,纔能念好「財源經」、唱好「縣域曲」,徹底「脫貧」、「摘帽」,從而使縣裡由靠「輸血」運轉的財政向「造血」財政轉變。』
重點擴大『人權』『財權』
□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佔國
發展縣域經濟,應擴大縣(市)權力,重點擴大『人權』和『財權』。我到基層調研,有的縣長說,招商引資、發展非公經濟要有好的投資環境,可是現在涉及投資環境的部門如『三行』(工行、農行、建行)、『兩稅』(國稅、地稅),還有工商、技術監督、土地管理都是『條管』,在縣裡我算老幾?這說明新的『條塊』矛盾又出現了。創造良好的縣域經濟環境,應該理順『條塊』關系,避免縣(市)、鄉(鎮)責權不對稱,影響積極性。要進一步明確權責,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進一步發展縣域經濟的決定》,擴大縣(市)權力,應重點擴大『人權』和『財權』。
摒棄部門利益,有機捆綁資金,實現項目共建,獲得『政績』多方『均沾』。盡量減少交叉,增加服務,整合資金、提高效率,構建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防止資金使用分散、多部門重復審批;防止以犧牲資源和生態環境為代價上一些『產業趨同,無序競爭』的項目。在目前政府機構等體制改革不能做大的調整的情況下,各部門應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有機捆綁各種資金,實現項目共建,獲得的發展縣域經濟的『政績』,有關各方『均沾』,分頭向各自上級匯報。
把償還歷史舊債視同『政績』,加大獎勵力度。國內外已經取得共識的財政風險理論認為,債務是財政風險的集中表現,財政風險是由於財政收入政策性和財政支出的剛性所形成的財政困難,是未來政府出現支付危機的前奏反映。我省由來已久的縣鄉兩級政府債務一直困擾基層領導,由於無力償債影響了政府在群眾中的公信度和形象。因此,理順本市、鄉財政分配關系,發展縣域經濟,化解歷史舊債,防范財政風險至關重要。目前應堅持制止新債的發生,建立債務責任追究制,並把償還歷史舊債視同『政績』,加大獎勵力度。
一個決策改變縣鄉境況
財源資金挺起伊利
『家有一頭牛,花錢不用愁;三頭四頭牛,蓋個小洋樓;五頭六頭牛,富得直流油。』這是記者在我省惟一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采訪時聽到的一個順口溜。
該縣財政局長譚彥國在路上就向記者介紹說,杜爾伯特伊利乳業公司是真正的趕上了『好政策』,然而受益最大的還是農民。2001年,全省第一筆財源建設資金1460萬元,注入『伊利』,沒想到造就了每年5000萬元稅金『入賬』財政,而且財政資金佔股分紅,每年財政從伊利分得400多萬元的紅利。
還沒等記者走進『伊利』,送奶車就排起了『長龍』,記者仔細盤點,足足有二、三十輛,『每天都有這麼多的送奶車嗎?』記者的疑問並沒引起同車人的注意,因為這場景當地的人已經司空見慣了。見到公司吳子榮總經理,記者忙把疑問報上,吳總笑笑說:『我們伊利每年收購鮮奶12.5萬噸,都是100%吸收當地農民的,每年給當地農民支出的奶資就得2億多。』縣財政局長譚彥國一旁注解道:『杜爾伯特的畜牧業產業鏈發展,伊利立了大功,現在當地奶牛存欄從2000年的2萬餘頭發展為目前的12萬頭。』
『這只是對農民的貢獻,伊利對財政的貢獻也不少,在全省的招商引資企業中,伊利創造的價值也是首屈一指的。』說起成績,吳總如數家珍,到2006年實現稅金5032萬元。不僅如此,運輸業在『伊利』的帶動下,也實現稅收70多萬元。電業的稅收在伊利沒有入駐前繳稅不足100萬元,如今僅『伊利』一年就繳稅900萬元。
政府對『伊利』評價相當高,那麼,農民眼中的『伊利』是什麼樣子?記者一行來到了煙筒屯鎮南陽村,在掛著『伊利奶源基地示范戶』牌子的大門前,停了下來,原來這家是全村有名的養牛大戶,主人叫徐峰,今年37歲,一看到記者來了,他笑呵呵地說:『您來俺們村是來對了,這些年,俺們可發「伊利財」了!』徐峰介紹,以前他家養5、6頭牛,都是有一打無一打地養,現在養21頭,每頭牛單產在5噸左右,只奶資一塊,每頭牛就比2000年時增了1倍多,一頭牛能給農民帶來四五千元。『以前1天送4噸奶,現在1天送20噸,農民可樂呵了。』徐峰一邊喂牛一邊說。
像徐峰這樣的奶牛示范戶,南陽村有5戶,『現在俺們全村戶均6頭牛,一年交給伊利5000多噸奶,伊利一年給俺們村1000萬元的奶錢,沒有這樣的龍頭企業,要想過上今天的富裕日子,想都不敢想。』村黨支部書記徐國昌自豪地說:『現在俺們村走的是柏油路,用的是太陽能熱水器,一點不比城裡差。現在,還自發成立了奶牛合作社,一切都由合作社出面代替農民說話,農民只顧養好自家的牛,多出奶,多掙錢,其他的都不用操心。現在農民的積極性可高了,寧可自己住土房,也讓牛住磚房。發展畜牧業勁頭可足了。』從4000萬到5億元
這些年,杜爾伯特可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財政收入從2000年的4000萬發展到2006年的5億多,財政供養人口人均財力由2000年的0.93萬元到2006年的4.3萬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1倍。『縣域經濟發展的如此快,得益於我省支持縣域經濟政策的有效落實。杜爾伯特是造血政策的受益者。』譚彥國這樣說。
據介紹,2006年,根據省委九屆八次會議《關於進一步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決定》,為進一步促進全省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省財政出臺優惠政策,繼續加大對市縣財政支持力度。
『省財政對大慶周邊各縣(市)開發小油田實現的增值稅,繼續實行省與縣(市)按5?5比例分成。地方留成部分12.5%作為縣(市)收入、12.5%作為省級收入。這項政策從2002年起實施,三年來,有關縣(市)通過該項政策多得財政收入11億元。2006年,這項政策得到了延續,而且地方留成提到了25%,對縣域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譚彥國這樣分析。
從2006年起,各縣(市)財政上劃收入增收部分實行新的稅收返還政策。『這項政策,我們縣也多得財力1350萬元。』譚彥國說。
『在以前,縣財政就是一心一意保吃飯,可以說是如履薄冰,捉襟見肘。除了開工資外,縣內的經費都保證不了,機關乾部開70%工資就開了三四年。拖欠教師工資、乾部工資不說,發展縣域經濟根本就顧不上。那些年,城市基礎設施幾乎等於零。』作為財政局長,譚彥國講起當年的情形,口氣虛淺,一臉愁苦。
他說,那時的財政局長就是跑『錢』,地方稅源十分匱乏,縣內的企業倒閉的倒閉,破產的破產,只有一個社辦的木業加工廠年繳稅50多萬,還是偶爾一年。『九十年代一直就是這樣。直到2000年我省加強縣級財源,開始出現轉機,到小油田開發合作,更是如虎添翼。如果說,石油是對財政收入的貢獻,那麼真正拉動農民致富的是像伊利、合隆、饞神這樣的龍頭企業。從2000年至今,省市共注入招商引資企業財源建設資金8550萬元,這些資金,帶動了農民富裕,財政增收。2006年,杜爾伯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幅在全省縣級排名第三,一個財政窮縣,一躍成為億元大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