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讓住樓房的人羡慕的鄰裡親情,更有讓居民時刻揪心的安全隱患。他們渴望住上樓房,但真要搬家了,卻又捨不得這些老街坊———
東北網5月27日電 道外區南二道街27號大院有個古色古香的名字,叫做『同義福大院』,據說這是一個有100年歷史的老院了。同義福大院與南三道街58號大院是一個通院,同義福大院住著63戶人家,居民們稱之為『祖國大陸』;南三道街58號大院住著22戶人家,居民們稱之為『臺灣島』。在100來年的風風雨雨中,『祖國大陸』與『臺灣島』水乳交融,那份濃濃的親情令住在高樓大廈裡的人羡慕不已。
今年,道外區要對南二、南三道街進行改造,把原有居民騰遷出去,對具有中華巴洛克風格的老建築進行保護開發。再過一兩個月,同義福大院的居民就要搬走了,但大院留給他們的回憶卻是永恆的。
融洽氣氛『拴』住過路人的腳步
61歲的孟嫂是同義福大院的『靈魂人物』,院裡人有什麼事需要聚會商量,基本上都是在她家。孟嫂本名叫王蘭香,有著一副熱心腸,自打40多年前結婚就住在這個院子裡,院裡人有什麼難事都來找她,時間長了,許多年輕一點的鄰居都不知道她的真名了,清一色叫她『孟嫂』,她也就這麼答應著。
孟嫂家是典型的三代同堂的老院人家,夫妻倆、兒子、兒媳和孫子一家五口擠在只有10多平方米的小屋裡,14歲的孫子至今還在睡吊鋪。孩子們渴望住上有上下水、自己家有廁所的樓房,但他們目前還沒有經濟能力買房。老伴、兒子和兒媳都在打工,收入極不穩定,家裡的生活並不寬裕,但孟嫂在院裡還是經常幫助這家、照顧那家。
院裡的老胡40多歲,身體不好,上有生病的父親,下有上中學的孩子,全家只靠媳婦一個人蹬三輪車的微薄收入維持生活,是困難戶中的困難戶。院裡誰家有事需要用個三輪車,都跑出好幾條街特意去找他媳婦,付錢時都多給些,間接幫助他家。有一次,他媳婦流產了,在醫院裡竟然連換洗的線衣線褲都沒有。孟嫂得知後,給她送去了線衣褲,買了雞蛋、紅腸給她補身子,還發動全院人一起幫助他家。
在同義福大院裡,一直都是這樣一家有難、全院伸手相幫的。幾十年來,大院裡從來沒有發生過打架斗毆的事,大家互相幫助,相處融洽。『祖國大陸』和『臺灣島』的居民經常聚在一起打麻將,但他們從來不賭錢,只是用撲克牌算輸贏,玩個樂呵。天氣轉暖,大院人家就都到院子裡來洗衣服,把洗衣機、洗衣盆都搬到孟嫂家門口,把自來水引出來,聚在一起邊洗邊說笑。孟嫂家的冰箱裡買一袋冰棍,經常一轉眼就沒了,被誰吃掉的她都不知道。很多從大院穿院路過的人看到大院裡的『渾和』景象,都忍不住停下腳步,感受一下這種久違的鄰裡氣氛。去年孟嫂六十大壽,大院人集體給她過生日,老伴高興地對她說:『咱結婚都沒這麼熱鬧過!』
要搬遷了,大院裡辦起『離別宴』
大雜院的人重情,即將到來的分別讓他們的心裡酸酸的。盡管如此,他們對待離別的態度也一如既往地積極樂觀,充滿人情味。
去年,院裡有兩個孩子考上了大學,大院人買了好幾包彩色氣球,一起在院裡吹,掛得滿院子喜氣洋洋的。他們還特意寫了大橫幅,熱熱鬧鬧地為兩名大學生舉行了歡送會。這份喜悅與驕傲並不只屬於那兩個小家,而是屬於整個大院這個大家庭。
院裡老住戶孫錫安家前幾年在香坊區買了房子搬走了,但他們的心卻一直留在大院裡。這幾年,孫錫安和王秀霞老兩口風雨無阻地每天都要回到大雜院和老鄰居們聊天,一天的往返車費就要4元錢。趕上天氣好,他們就夾兩件髒衣服,到院裡洗完晾上,然後和鄰居打麻將,晚上拿著晾乾的衣服再回香坊。像他們這樣,幾乎每一個走的老鄰居都沒有和大院斷了聯系,大院有聚會就給他們打電話,他們沒事也會隨時回來『探親』。
再過一陣,『祖國大陸』和『臺灣島』這80多戶居民就要騰遷出大院了,大家都非常留戀這個大家庭。『五一』前夕,大院居民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離別宴』。沒有大桌子,他們把大院門的門板卸下來當餐桌,女人負責洗菜,男人上灶,整整辦了5桌,熱鬧得不得了。很多已經搬出大院的老住戶也趕回來參加『離別宴』,他們還給這次聚餐專門錄了像留作紀念,這將成為他們對大院永恆的回憶。雖然離分別尚有時日,但大院人已經做好了聯系表,每家一張。大家相約,以後要定期AA制聚餐,當然聚餐的地點再也不會是現在的大雜院,而只能去飯店了。
盼著住進樓房改善環境
說到離別,孟嫂說,這份親如一家的親情是大院人難以割捨的,但大雜院的生存環境的確太差,安全隱患重重,從這個角度講,大家還是很希望住進樓房的。
同義福大院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有了自來水,但沒有下水道,全院只有兩個泔水窖,經常會發生堵塞。大院幾百口人只有一個旱廁,各有男女蹲位三四個,每天早上廁所都會出現『擁堵』場面,『你快點呀』的催促聲此起彼伏,經常有人憋得團團轉。
同義福大院裡還有一個小三樓,木制樓梯,很多踏板已經腐爛變形,走起來顫顫巍巍的。每到冬天,拎煤、倒泔水這些體力活都是樓上居民的愁事,尤其是年齡大的人,大多都得靠鄰居幫忙。老房子透氣漏風,到了冬天特別冷,那個難受勁就別提了。
『下雨淌進屋,著火連成營』———這是人們對大雜院隱患的最形象概括。防火,是大雜院人時刻不敢放松的一根弦。沒有暖氣得在家裡生爐子取暖,院裡的樓梯也都是木制的,到了冬天更是滿院的煤、木半子,家裡的電線老化,外來人口大多點電褥子、電暖風……老院裡處處都是火災隱患。每次刮大風,孟嫂、社區主任王玉傑都一夜不敢睡覺,在院裡巡邏,掛上小黃旗,挨家提醒防火,因為一旦著火,院裡的小胡同根本跑不出去人。
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這些年,同義福大院裡凡是有條件的人都陸陸續續買了新房,搬出了大雜院,老戶已經搬走一大半了,大雜院中的很多居民換成了租房住的打工者。老住戶們從不欺生,但是他們有一個嚴格的規定,就是外來人口必須挨家登記,大院人把自己的大家管理得井井有條。他們說,大院人家天天敞著門,誰都能來轉一圈,人來人往比較雜,安全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必須保證。
保護性開發大雜院,再現百年老城風貌
現在,像同義福大院這樣充滿溫情而又隱患重重的大院,在道外區有400多個。作為老城區,道外區是哈爾濱市各行政區中危房棚戶區面積最大、大雜院最多的區。據統計,道外區現有危棚戶區30餘處,危棚房面積226萬餘平方米,佔全市危房棚戶區一半以上。近三年來,道外區加大了危棚房改造力度,共拆除改造危棚房55萬餘平方米,涉及11835戶。與此同時,他們在危棚房改造區域新建住宅121萬平方米,新建1萬平方米以上配套齊全、環境優美的大型住宅小區4個。來自市拆遷辦的數字顯示,2004年至2006年,哈爾濱市共完成危房棚戶區改造500萬平方米,今年計劃拆遷改造50萬平方米,其中危棚房改造40萬平方米。越來越多的老院居民將告別大雜院,搬進樓房。
大院的歷史,也是一座城市的歷史。今年,道外區將對包括同義福大院在內的25個大雜院進行保護性開發,老百姓騰遷出原有建築,而這些具有文化底蘊的中華巴洛克式建築將得以保留。改造完成後,這裡將再現哈爾濱老城百年商埠的特色風情。
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危棚區改造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大雜院在消失,這裡,也許就將成為哈爾濱最後的大雜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