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圖片新聞  >  體育健身圖片
搜 索
哈爾濱:文化家園 綠欲成蔭
2007-05-28 12:38:01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鞠紅梅 張大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圖片說明】每期"龍江講壇"都座無虛席.

 

【圖片說明】一些年輕市民用午休時間到附近的書店看書.

 

【圖片說明】市民在書店內選購圖書.

 

【圖片說明】市民在圖書館期刊閱覽室內認真閱讀.

  東北網5月28日電 題:文化家園 綠欲成蔭———哈爾濱培育公共文化產品及文化傳播熱潮記事

  去年,哈爾濱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大關,連續四年保持13%以上的增長速度,讓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人們享受著城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帶來的福祉。伴隨而來的,是市民對豐富心靈空間的渴求。『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的文化需求更加迫切,對公共文化產品的需求,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哈師大孫慕天教授如是說。為了滿足市民對公共文化產品更高的需求,政府部門、專家、學者、普通市民各盡所能地努力著。於是,在這個初夏,我們的文化家園嫩綠爽目,書海飄香。

  場景一:看到網上對26日『龍江講壇』《閱讀改變人生》講座的預告,從未聽過這類講座的媒體記者劉女士心中閃過三個『可能』:或是聽眾少,或是現場亂,或是內容乏味。當她帶著挖掘問題的目的前往聽講時,發現報告廳內已一座難求,只能坐加座。開講後,現場鴉雀無聲,聽講的市民不停地在本上細致記錄。劉女士也立即被所講內容深深吸引,竟一句沒落地聽到講座結束。

  場景二:27日8時20分,市直機關公務員李先生正在排隊,他的身前排有約50人,身後還有更長的隊伍。此時,大門入口處私家車一輛接一輛地駛入,更多的人陸續排到隊伍的尾端。人們秩序井然地安靜等待著。這不是超市,也不是影院,而是黑龍江省圖書館。這種場景在每個休息日的早晨都會重現,人們排著長隊,等待進入自修室或各個分類閱覽室學習一日。

  自主品牌公共文化產品收獲品牌效應

  『我想自薦到「龍江講壇」去講一期。』近期,龍江講壇的承辦單位省圖書館接連不斷地接到這類電話。自薦的有省委黨校、哈商大等高校的知名教授;有退休後對某一領域進行深入研究並出版過圖書的離退休乾部;還有更多的私企自找公益性選題並寫好講案送過來等待審查,他們的意圖十分明確,借『龍江講壇』,宣傳自己、宣傳企業。甚至在一期有關身體健康的講座之後,市內所有的私立醫院都跟省圖書館聯系,希望自己醫院的專家到這裡進行公益性講座。

  自薦者如此眾多,原因無他,只因龍江講壇『火』。省圖書館有關負責人介紹,從去年1月16日至今,『龍江講壇』已舉辦34講,350個座位的報告廳從上座率80%至現在另加的200個活動座椅全部坐滿。為了掌握聽講人數,省圖書館在每期講座預告後都會免費發票。最近的一期,三天內竟發出了800餘張票,發票不得不提前結束。

  講壇越來越火,原因也無他,只因每期講座都是精品。雖然自薦來講壇的專家學者眾多,但至今為止還沒有入選的。據介紹,每一期選題都是經過對市民需求詳細調查後選定的,被邀請的專家學者都是這一領域的權威專家。而自薦的專家中多是選題不合適,而對於想借講壇宣傳企業的專家,講壇拒絕的理由只有一個,不想讓商業氣息攙雜進講壇,破壞講壇濃郁單純的文化氛圍。講壇從出現之初就定下一個明確的目標———做一個精品公共文化產品。

  眼下,走過一年多的歷程,『龍江講壇』正准備成系列化地開展講座,即幾期內由不同的學者圍繞一個主題連續講授,讓對某一主題感興趣的市民從各個角度深入了解。

  與設在省圖書館的『龍江講壇』相呼應的,還有在市圖書館內開設的『哈爾濱講壇』。這個產自本土的『品牌講座』,在舉辦過30餘期後品牌效應也突顯出來。聽眾由當初『組織來的』,變成了自發而來,累計已有1.4萬人次,其中300多人成了固定聽眾,聽眾層次廣泛而復雜,年齡小的有初高中學生,年齡大的是離退休人員,還有公務員、技術員、大學生、個體經營者、家庭主婦等,只有200個座位的報告廳每次都要加座到300至350個,最多的一次來了400人。

  本土學者架起市民『間接閱讀』的橋梁

  本報近日刊發了《以方永剛為榜樣推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文章,身為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政治系教授的方永剛,特別善於以生動通俗的方式將政治理論知識傳播給大眾。實際在哈爾濱市,大批的學者以向大眾普及科學知識為己任,不遺餘力地尋求著理論知識與大眾間的切入點。不僅讓市民站在他們的肩上『間接閱讀』,還激發和引導市民的讀書興趣。

  走出高校、面向廣大市民的講壇無疑是一個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的絕佳平臺。『龍江講壇』由省文化廳、省社科聯共同舉辦;『哈爾濱講壇』由市文化局、市文聯、市科協共同舉辦。站在科學文化前端的單位聯手,把全省全市的知名學者全『兜』了上來。這些在別處講課費用頗豐的學者,受到沒有講課費的公益講壇的邀請,無一不毫不猶豫地接受邀請,並認真准備講授內容。

  哈師大教授徐德榮一直認為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傳播給大眾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以往哈爾濱市的講壇都在大學校園裡,如黑大的陽光講壇、哈工大的211講壇、哈理工大學的大學生講壇等,學者們面對的都是學生。在受到『龍江講壇』邀請後,徐教授進行了長時間的准備,根據市民的接受程度把自己長期研究的問題重新整理,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傳播給市民。他說,作講座的前提就是讀書,專家學者在講壇上表達出的是多年讀書的結晶,是對以往學到的東西的理性思考和高濃縮過的精品,市民聽講壇,實際是在間接閱讀。他會盡最大努力讓這種間接閱讀起到最好的效果。

  前年起,省社科院碩士生導師王士俊就希望通過自己的呼吁,激起全市市民對閱讀的興趣。『哈爾濱講壇』從誕生起,他就熱切關注,出題目作講座。經過一年多的積累,他終於形成了《閱讀改變人生》的講案。他很高興目前哈爾濱市有這樣的平臺,能把學者們的想法傳播給市民。他說,讀圖時代本身也就是大眾閱讀障礙的外在表現。網絡的出現,也加深了人們的閱讀障礙,而每個人要提高素養只有通過讀書來解決。根據相關統計,我國人均每年讀書量為5本,而網絡科技發達的美國人均讀書量是我國的4倍,法國是我們的3倍,日本是我們的2倍。全市的學者們都在通過各種平臺和渠道來激發市民的讀書興趣,來縮小這個差距。

  普通市民充當文化傳播『勤雜工』

  書香哈爾濱書正飄香,精神家園樹抽新枝,其中飽含著更多普通市民的努力。他們也許沒有深奧的理論知識傳播給大家,沒有能為傳播文化服務的崗位。但他們發自內心地渴望為文化知識的傳播盡一份綿薄之力。

  68歲的李景瑞家住康安路,要不是一期關於黑龍江歷史文化形成方面的主題講座吸引他去聽,他大概到現在還不會知道省圖書館新館位於何方。那期講壇中,老師極具吸引力的講授讓他感到受益匪淺。此後,他不但自己有時間就去聽,還借有摩托車之便,每次取票都多取幾張,回來分發給周圍鄰居。促使他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這麼好的講座,大家都應該來聽聽,讓更多的人從中受益,增長知識。

  在一家私企工作的陳永鋼一直是市圖書館的固定讀者,在『哈爾濱講壇』開壇之初,他就發現從這裡能學到很多平時很難接觸到的知識,同時他也發現,一些很好的講座沒有書稿,無法通過其他方式把講授內容傳播出去。他與其他十幾位固定聽眾便成為整理講座書稿的志願者,利用業餘時間把記下的筆記和攝像整理工整,發到網上讓更多的人看到和學習。某大型企業職工張坤峰更是從『哈爾濱講壇』的第二期起就志願為其攝像,方便承辦單位將其刻成光碟保存和傳播。如今,他已堅持攝錄了20餘期,如果不是工作繁忙,他還會一直攝錄下去。

  普通市民協助文化傳播的熱情如此動人,身處文化傳播單位的人們做的也不少。哈爾濱市有一批熱衷學習英語的市民,從老人到兒童,卻沒有面向大眾的公益性英語沙龍。省圖書館研究輔導部聞德峰試著在館內開設英語沙龍,卻發現沒有母語為英語的外國人來,這樣的沙龍就不會被市民喜愛。他多方打聽,得知在哈爾濱的外國人常聚於工大附近的一家酒吧,以前從未踏入這裡的他每天下班就去,用不純熟的英語與外國友人攀談,邀請他們義務來英語沙龍與市民們交流。這不是聞德峰的分內事,他卻說,他在省圖工作了二三十年,就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市民充分利用圖書館這一公共資源,也讓圖書館發揮最大的潛力,這些事即使他不做別人也會做。最多時,一期沙龍有8個外國友人與熱愛英語的市民交流,促進了市民對英語的學習。

  重拾讀書樂趣 滿城飄溢書香

  調查顯示,我國居民閱讀率近年顯示出了持續走低的傾向。1999年為60.4%,2001年為54.2%,2003年為51.4%,2005年降至48.7%,首次不足半數。挽救閱讀危機,重拾讀書樂趣,4月底,哈爾濱市黨政機關『月讀一書』活動正式啟動。為配合這項活動,社會方方面面尤其是圖書館采取了一些有力的保障措施。

  《中華讀書報》近期刊登的《讓閱讀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一文中提到,家庭藏書有限,在信息時代,圖書館是一個地區的信息中心,可以提供人們一種連續閱讀的保障。圖書館本身承擔著很多責任,比如民眾繼續教育、民眾閱讀的責任,這是圖書館的一個神聖的使命。履行使命,目前,市圖書館分別在道裡區、香坊區、阿城區、道外區、南崗區建立了6個社區圖書館。每個社區圖書館藏書4000冊,期刊48種,報紙25種,365天向社區居民免費提供借閱服務,市圖書館與各社區館之間還可以通借通還。為確保社區分館圖書質量,有關部門每年還將投入3萬元用於當年圖書更新。年底前,哈爾濱市還將新建4至6個社區分館。圖書館還設立了《預購登記卡》,由讀者來填寫,作為下次購書的依據。對市場上熱門暢銷的新書,只要在哈爾濱市『露頭』,馬上購買回館,半個月內上架流通,『預購登記』的讀者優先借閱。

  市政府、相關單位、圖書館、專家、學者、熱心市民的努力已現效果。來自圖書館的一組數據可見一斑———省圖書館少兒、社科、科技、報紙、期刊、多媒體、多功能、視聽中心等各閱覽室每天分別接待近400位讀者,因到自修室學習的市民眾多,二樓的平臺上全加滿了座椅。從2005年至今,在該館辦借書卡的讀者達12.5萬餘人,目前每天館內圖書的流通冊數上千冊。『月讀一書』活動開展以來,一天的辦卡數量就突破400張。市圖從『月讀一書』啟動的4月23日至5月13日,20天內圖書流動冊數達2.6萬餘本,外借圖書讀者數量為萬餘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近一倍。

  昨天,在黑龍江省圖少兒閱覽室內外,坐滿了帶孩子來看書的家長。5歲的小光家長說,這裡讀書氛圍很濃,我希望借助這個環境,把書、把閱讀變成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讓書成為孩子真正的朋友。

  市民和城市內在能量的積聚源於讀書

  『龍江講壇』和『哈爾濱講壇』為什麼會闖出名氣,創出品牌,歸根結底在於市民對公共文化產品有需求,纔會認同。市民又能捧起書本來閱讀,也是因為內心對精神食糧的渴求。徐德榮教授說,在社會急劇轉型時期,目前市民讀書也存在一種誤區,即功利性太強,希望看過的書立即可以轉化為物質利益,而讀書最重要的目的是修身養性,改善自己,提昇自己。養成工作再忙每天也擠出一些時間心平氣和來讀書的習慣,不但可以平和緊張的心態,也是在積聚自身的內在能量,它們必然會轉化為外在動力,讓自己與世界更好地結合在一起。

  通過讀書,能讓人和城市都變得更美。王士俊研究員說,每個人的外在動作都是其內在素養的表現。培養內在素養只能通過讀書來解決,讀書會讓每個人的舉手投足更具涵養。哈爾濱市城市漂亮、市民長得也漂亮,有良好的基礎條件,在打造書香哈爾濱的良好氛圍內,市民們通過讀書點點滴滴地積累,文化素質必將再登一個臺階,整個城市的文化品位都將隨之提昇。哈爾濱市又是東北亞地區的樞紐城市,面對與我們交往頻繁的俄、韓、日等國家,我們將展示出一個全新的國際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