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百年建築見證民族商業輝煌 探秘最大巴洛克建築群
2007-05-31 10:37:27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譚啟首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31日電 257個傳統院落,清水磚牆,磚木結構的二三層老建築,雕花圍檐,歐式立面,中式院落……這就是目前全國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的道外區『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走過百餘年風風雨雨,許多老建築已經年久失修,失去往日風采,然而,正是這些老建築,記錄著哈爾濱市民族商業崛起的過程,承載著特定的城市文化內涵。隨著哈爾濱市道外區『中華巴洛克』歷史街區改造規劃方案浮出水面,老街區改造即將啟動,這些百年建築將在不遠的將來重現昔日風采。

  『中華巴洛克』街區全國最大

  道外區西起景陽街、東至十道街、北起昇平街、南至南勛街,面積53.11公頃的街區,被城市規劃局劃定為『哈爾濱道外傳統商市歷史文化街區』。在這個街區內,斑駁的巴洛克風格建築立面身後,是257個中國傳統院落,這就是目前全國保留面積最大的『中華巴洛克』建築街區。『中華巴洛克』歷史街區是哈爾濱市作為國家歷史化名城14片重要的歷史保護街區之一,與中央大街、博物館廣場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具有悠久的、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

  『中華巴洛克』建築在中國許多城市都有留存,但哈爾濱道外區的『中華巴洛克』建築有著自身的特點,建築的臨街立面是典型的巴洛克建築風格,而立面背後空間卻是典型的中國四合院建築。臨街立面裝飾雖是巴洛克手法,但細部紋飾卻取材於中國傳統的字匾、銅錢、如意等。

  百年建築見證民族商業輝煌

  在哈爾濱的歷史中,坐落在南崗區的秋林公司代表著一個時代的商業輝煌,就在同一個時代,『同記商場』這個字號同樣是頂級商業的代名詞,中國人開的日用百貨商店,成為哈爾濱三大商店之一,它坐落的位置正是道外區傳統商市歷史文化街區,老鼎豐、老上號、老都一處……這些老字號至今仍不時被人提起。

  史料記載,20世紀初,傅家甸(道外南頭道街一帶)一帶已經有商鋪1000餘家,民族工商業迅速崛起,成功的民族企業家效仿道裡、南崗的洋人,建設自己的『小洋樓』,按照中國的方式對『洋建築』進行詮釋,裝飾華麗、商居兩用、前店後廠的『中華巴洛克』建築群,成為哈爾濱的經典,見證了哈爾濱市民族商業的崛起和輝煌。由於『中華巴洛克』建築的設計和建造並非出於建築師之手,而是出自中國建築工匠之手,其不拘一格的風格更彰顯了中國的民間藝術價值,是兼收並蓄追求世俗美的一種創造,更見證了中國工匠精湛的技藝。

  歷史遺產亟待『保護性搶救』

  隨著城市的發展,這些經典的老建築已風光不在,磚木結構的房屋年久失修,外牆出現不同程度的老化、破損以及人為的破壞,有的牆體已經裂縫,局部塌陷。私建濫建不斷增多,原有居民陸續搬遷後,這裡已經成為外來人口的聚集地,5元至10元一夜的旅館、遍地垃圾、廢品收購中轉站,不僅破壞了院落原有的比例和規矩,而且存在火災隱患,近兩三年已經發生了三四起比較大的火災。

  整個街區經過100多年後問題開始暴露,自由修建的道路,基礎配套設施幾乎為零,沒有集中供熱,沒有下水,沒有煤氣,滿足不了現代人的生活需求。歷史文化街區的257個傳統院落內,人口總數達到2萬餘人,人口密度堪稱全市最高,人均居住面積早已落後於全市平均水平,2006年哈爾濱人均居住面積為20.1平方米,但這個地區面積最小的一個戶型為10平方米,一家5口居住。對這些百年老建築進行『保護性搶救』迫在眉睫。

  科學規劃讓老建築起死回生

  新舊思想、東西文化的衝擊、融合、沈淀,形成了哈爾濱獨特的文化品格和城市風貌,如此大的『中華巴洛克』街區作為中國人對西洋文化接受過程中完成的一次創造,在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描繪了獨一無二的濃重一筆。歷史一旦失去,將永遠不能復制。為了恢復道外區『中華巴洛克』歷史街區,留住這段珍貴的歷史,哈爾濱市在今年的重點工程中,將道外區歷史街區改造作為重要內容,南二、南三街區改造即將啟動,經過專家反復論證,嚴謹、科學的規劃正在完善。

  按照規劃,改造將盡可能保護歷史建築的原有形態,通過保護性的修繕和復原修建,使之能夠達到傳統的商市風貌區的特點;通過拆除違章建築和加建一些具有傳統符號的建築,保留一些建築的立面,使之新舊能夠協調,符合歷史文化街區風貌的要求;保留原來的業態,當時一些前店後廠,底層是商鋪、上面是住宅的建築,根據現在的要求,結合現代的商業或一些公共建築的需求,保留一些傳統的院落,有一些院落可以適當的加頂;改造設計水平不高的建築立面,因為原有的立面不是太和諧,拆除或者是用一些現代的符合歷史文化街區的『中華巴洛克』建築風格加以改造;更新和改造一些道路的初裝,包括一些基礎設施,引入集中供熱、完善上下水系統、改造電力系統等,使之能夠符合現代人們生活的需要。

  此次建築文化的保護與復興,以延續老的建築風格和傳統的空間機理作為規劃的定位,主要是餐飲、商業,還有一些小的博物館、傳統的手工業小作坊,一些傳統的民俗文化、民間曲藝、雜技等商業業態,盡可能恢復原有業態的形式和功能。

責任編輯:呂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