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守兒童:小超
監護形式:隔代監護
願意用橙子換父母
記者:你想父母嗎?
小超:想。
記者:父母每次回來都給你買什麼好吃的?
小超:橙子。
記者:你最喜歡吃橙子嗎?
小超:是。
記者:那在父母和橙子之間你最喜歡哪個?
小超:父母。
記者:如果讓父母回到你身邊,但你卻再也吃不到你喜歡的橙子了,你願意嗎?
小超:願意。
小超13歲,是哈爾濱市周家鎮中心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在小超8歲時,父母就到哈市平房區幫人賣水果。小超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父母一般半個多月回來一次,但忙的時候,兩個月也回不來一次。
據統計數據顯示,我省約60%的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監護;20%的留守兒童由不出外打工的父親或母親監護;10%的留守兒童由親朋監護;還有10%的留守兒童是自我監護。
作為留守兒童主要的監護形式,隔代監護在孩子的教育和溝通上已突顯出一些問題。在老人的觀念中,他們認為孩子『吃飽穿暖』就可以了,而認識不到應該多與孩子進行精神交流。還有一部分老人除照顧孩子外,還要種地、養殖牲畜、照料整個家,根本沒有精力和孩子聊天,讓孩子知善惡、明榮辱。
世界上好像只有我
留守兒童:小凱
監護形式:隔代監護
『我感覺世界上好像只有我一個人。我一個人吃飯,一個人上學,一個人做作業……我感覺很孤獨。』哈市周家鎮中心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小凱在和班主任王彩玲的談話中這樣說。王彩玲通過家訪知道,小凱的父母在外打工已經4年了。小凱和姥姥、姥爺一起生活。姥姥家有很多地,農忙時,兩位老人早晨4點多就要下地。當小凱5點多醒來時,家中只剩他一個人……放學後,小凱又一個人做作業,等著姥姥回來做飯。姥姥和姥爺一進屋,就忙裡忙外的做飯、洗衣服、喂雞,根本和小凱說不上幾句話。
2005年下半年,小凱的母親因為暫時沒找到工作回家呆了半年。那段時間,每逢考試,小凱的成績都處於班級前十名。可小凱的母親走後,小凱的學習成績又忽高忽低的了。小凱的班主任王彩玲講,小凱受父母外出打工的影響比較大。父母在家時,小凱的情緒好,學習成績也大幅上昇。但父母一離家,他的情緒就變得有些煩躁,學習成績有時下降10多名。
小凱說,他喜歡和父母在一起,感覺很踏實。父母不在身邊時,他覺得父母好像不要他了。
省政協2006年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目前我省年齡分布在7—18歲之間的農村留守兒童已佔適齡就學兒童的40%左右,這個比例還將呈逐年上昇趨勢。兒童自律能力差,加之父母不在身邊,缺乏親情關愛和及時有效的教育規范,大部分留守兒童表現出學習成績下降,道德滑坡、性格偏激等。另外,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兒童所佔的比例已高達20%。許多留守孩子因為孤單寂寞而迷戀網絡、生活散漫、聚眾滋事,甚至打架偷竊,一些女孩因渴望關愛導致早戀,甚至易被強奸、早孕等。
放學回家看孩子
留守兒童:小雪
監護形式:隔代監護
5月30日11時左右,周家鎮中心小學校門前擠滿了買午飯的學生。四年級的小雪穿過人群,步行回家吃飯。家裡,奶奶正坐在院子裡刷鞋。過兩天要去黑河打工的姑姑,正在院子裡哄抱著她剛滿10個月的孩子。看見小雪回來了,姑姑把孩子交給小雪後趕忙出去買菜。幾天來,讓這家人惟一感到高興的事情是,正在醫院治病的爺爺就要出院回家了。
據哈爾濱市周家鎮中心小學教務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校有1700多名學生,留守兒童大概佔總人數的1/3左右。這些孩子都承擔著不同程度生活上和心理上的負擔。他們和臨時監護人進行溝通的時間非常少,喜怒哀樂無人分享,久而久之,他們變得情緒不穩定,內向,不信任任何人,甚至有的孩子出現了一些過激行為。
姨奶家吃飯姑奶家穿衣
留守兒童:小龍
監護形式:自我監護
小龍7歲的時候,母親去了南方打工;9歲的時候,父親去了長春打工。今年4月,原本和他一起生活的爺爺、奶奶也到哈市打工。現在,小龍獨自一人在家。吃飯到大姨奶家,要洗的衣服送到小姨家或大姑奶家,做作業到小舅家,學費和零花錢找小姑要,小龍幾乎處在無人監護的情況下。因為經常不完成作業,小龍學習成績差,是班上的『後進生』。
記者采訪了20多個留守兒童,他們的年齡均在7—15歲,這些孩子無一例外地想念自己的父母。當提到父母時,他們中80%的留守兒童都流下了眼淚。記者發現,80%的留守兒童普遍學習不好,性格要麼內向、膽怯,要麼脾氣暴躁、多疑,和同學打架,成為令老師們頭痛的『問題學生』。他們用心地記著父母歸家的日期,用他們自己的方式盼望著父母早日歸來。
哈爾濱師范附屬小學校長、全國優秀教師石謹娜說:『小學生處在童年期,父母對兒童行為習慣、性格形成的影響至關重要。如果在這一時期缺失父母的愛,兒童極易產生性格偏差。這些對孩子身體和心理的成長都極為不利。』
感覺同學說自己壞話
留守兒童:小石
監護形式:隔代監護
小石的父母在小石上小學二年級時去天津打工了。據了解,父母在家時,小石每天在媽媽的輔導下做作業,在爸爸的監督下練鋼筆字。那時,小石的作業字跡工整,學習成績也位列班級前10名。可父母走後,小石和奶奶、爺爺一起生活。現在,小石不但作業寫得潦草,考試有時都考到40多名。另外,小石的性格也變得多疑、暴躁。
一次,當班主任老師正准備上課時,小石舉起手。老師示意後,小石站起來就氣呼呼地說:『班長冤枉他,報復他。』原來,小石前幾天和同學打籃球沒帶班長,班長今天放到班主任老師辦公桌上的『早自習說話名單』裡有小石的名字。小石認為班長是在故意冤枉他,報復他。老師怕耽誤上課,說下課再解決,小石就是執拗地不坐下,還大聲和老師喊了起來。經過詢問其他同學,老師了解到小石在早自習上確實說話了,班長並沒有冤枉他。後來,班主任老師與小石談心時了解到,小石經常感覺有同學說自己壞話。
當記者問小石是否想自己的爸爸媽媽時,小石見奶奶不在身邊,小聲地告訴記者,『我想我爸我媽!』眼淚也隨之撲簌簌地落下。小石的奶奶告訴記者:『家裡前幾年做生意賠了錢,他(小石)父母纔不得不出去打工。小石聽話,從不當著我面說想爸媽,也不當著我面哭。可他爸媽一回來,他就黏著他爸媽。』小石有存錢的習慣,奶奶給他的每一塊錢,他都放在儲蓄罐裡。小石說:『家裡的債早點兒還完,父母就可以早點兒回家。』
圖①:放下書包後,小雪還要幫奶奶做家務。
圖②:左一為本文中的小石。
留守兒童留言板:
我常常想起一家人坐在一起的情景:爸爸給爺爺、奶奶捶背,我依偎在媽媽的懷裡,講述我在學校裡的所見所聞。那時真是幸福。
媽媽,今天放學時,突然下起了大雨,很多家長拿著雨傘來接孩子,看到別的同學和媽媽有說有笑,我就特別想你。
媽媽,我現在學會了做飯、刷鍋、收拾屋子,還能照顧年邁的爺爺、奶奶。等你們回來,兒子要為你們准備一桌子香噴噴的飯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