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污染物已使松花江不堪重負 治污急喚市場化良性機制
2007-06-05 09:30:29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柏森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5日電 松花江,哺育了兩岸千百萬人口的母親河,因為承載了太多的污染物,如今已不堪重負。這條傷痕累累的河流,需要我們的善待和付出實實在在的行動。116個項目落地讓我們看到了重現青山綠水的希望。

  5月29日,在哈藥集團制藥總廠,幾名工人正在一個被排空了的污水處理池底忙碌著。不遠處,一塊空地被圍起來,這裡即將建造中水回收利用工程。

  該項目是去年開始實施的國家《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06—2010年)》所載我省116個污染治理項目中的一個。這些污水治理項目的落地,將為已負載過重的母親河松花江減去沈重的負擔。

  116個項目落地

  為了減輕松花江的壓力,去年3月,國務院通過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06-2010年)》。

  這個規劃明確提出了水質目標:到2010年,松花江、第二松花江、嫩江、牡丹江乾流水質基本達到III類;松花江入黑龍江水質達到III類;哈爾濱、長春、吉林、齊齊哈爾等4市的城市水域基本消滅劣V類水體,大慶、佳木斯、牡丹江等3市的城市水域基本消除黑臭;流域監測斷面重金屬等有毒污染物水質指標達到II類。

  在防治規劃確定的222個規劃項目中,我省獲得項目116個,投資額達77.48億元,佔國家在兩省一區規劃總投資的58%。其中,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項目40項,處理規模180.5萬噸/日,投資54.53億元;工業污染治理項目65項,投資17.94億元;重點區域污染防治項目11項,投資5.01億元。

  淮河治污之鑒

  眾多治污項目能否如期建成?建成後它們能否正常運轉?是否能避免走淮河『污了治,治了污,污了再治』的老路?

  1994年,淮河發生了3起特大污染事故,其中以7月15日至20日的淮河乾流魯臺子段至蚌埠閘段發生的污染事故最為嚴重,群眾反應強烈。此次污染在一段時間內給淮南、蚌埠、淮陰、連雲港市區、鹽城等地數十萬居民生活用水帶來嚴重影響,給工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

  這次污染事件震動了黨中央國務院。『一定要讓淮河水在本世紀末(2000年)變清!』隨後,一大批治污項目被安排建設到淮河流域各市縣,國家、地方和企業先後投入多達幾百億。

  然而,2004年7月下旬,『淮河再一次突然爆發有史以來最大的污染團,從上游奔騰而下,橫掃千裡淮河,充斥河面的黑色污染水團全長百餘公裡,總量超過5億噸,一路浩浩蕩蕩殺奔洪澤湖,滿河黑暗,伏屍(魚蝦蟹)千裡。』事後,國家環保總局新聞發言人發表講話承認:河流的自然水文性質被徹底改變,淮河已基本喪失自淨能力。

  十年治淮一場夢!夢醒後,人們都在問:原因何在?路在何方?

  而松花江會不會重走淮河老路呢?

  失衡的利益天平

  今年3月下旬,國家環保總局派出暗查組,對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佳木斯、牡丹江、雙鴨山、鶴崗等7市20個區(縣)的49個排污單位、5個城市污水處理廠、2個開發區進行了檢查、監測和拍照取證。

  暗查組人員發現,個別市縣政府竟然給一些違法排污企業掛上了『創造優良經濟發展環境掛牌服務企業』、『重點保護企業』和『重點服務企業』等牌匾。這些護身符助長了這些違法排污企業的囂張氣焰,有一家企業的保安人員竟然以廠規為由不允許暗查組人員入廠檢查。

  在唯GDP增長模式的主導下,個別地市政府患上了『經濟發展飢渴征』。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個地方的GDP增長、就業、稅收增加均是衡量一個地方官員政績的標准。而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均需要有工業項目的拉動,而這些工業項目常常是污染大戶。為了實現地方經濟的增長、就業和稅收的增加,為了短期效益,也只好臨時犧牲一下環境,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也便只好停留在文件中和口頭上。

  生活污水治理資金缺口大

  與工業廢水治理相比,我省城鎮生活廢水的治理則更加困難。

  2006年,全省廢水排放量11.57億噸,其中生活廢水7.09億噸,佔61.28%。省環保局有關人士認為,要想使松花江水變清,城鎮生活廢水的治理則是重中之重。

  有關部門的統計數據表明,目前全省只6個市縣建成7座城市污水處理廠,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為19.2%。全省還有25個城市無污水處理廠,已建成的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率很低或尚未運行,普遍存在二次污染隱患,而且再生利用水平不高。據有關人士測算,要想達到《規劃》規定的目標,我省污水日處理能力要增加300萬噸以上,需要投資100億元左右。雖然《規劃》中所列的項目多數是城鎮生活廢水治理項目,國家也將主要資金投入這方面,但是我省仍存在巨大的資金缺口。

  市場化運行機制迫在眉睫

  哈爾濱工業大學市政環境工程學院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水污染治理專家5月19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最重要的是形成一套市場化的污水治理良性運行機制。

  他說,大多數城市政府把污水處理還定位於公益性事業。借貸、建設、管理、收費,同時承擔對污水處理廠監督的義務,政府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很難進行監管。而國外污水治理的模式是,企業投資建設並運行,政府保證企業能收費,保證其有適當的利潤,並著重市場監管和建設運行的全過程監督,對違規違約者嚴格懲處,直至取消運營資格。

  據了解,我省城鎮廢水治理的市場化步伐正在加快。2006年4月,省政府與清華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加拿大北美環境有限公司簽訂了《黑龍江省水務投資戰略合作協議書》。根據協議,清華同方和北美環境將出資50億元,以國內外廣泛應用的BOT(建設-運營-移交)、TOT(移交-運營-移交)和代建制等投資模式建設省內近30個城鎮廢水治理項目。

  與之相配套,我省還進一步理順了污水處理費價格機制,已批准30個市、縣(區)的污水處理費征收標准,其中12個地級城市已全部批准污水處理費征收標准。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延壽等市縣的污水處理費標准已進行了二次調整。哈爾濱市正在進行第三次調整的准備工作。

  新聞背景

  母親河已不堪重負

  5月25日,松花江進入了為期近兩個月的禁漁期。在這段魚類產卵、繁殖的黃金季節,一切捕撈作業被嚴格禁止,有關部門還向江中投入大量魚苗。

  據了解,這項禁漁措施已實施多年。然而,它並沒有改變松花江魚種和魚量逐年減少的趨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松花江水質污染。數據表明,我省境內松花江流域內污染物排放量佔全省工業污染物總量的74%。

  前不久公布的2006年黑龍江省環境狀況公報表明,目前,我省河流和湖庫仍普遍受到污染,城市下游江段污染嚴重,枯水期松花江乾流嚴重乏氧,枯、平、豐水期水質大部分屬於Ⅳ類和Ⅴ類。這給以松花江為水源的居民帶來了安全隱患,更直接地造成了江中魚類的種類和總量大幅減少。

  數據表明,近幾年,我省主要污染物已顯現消減趨勢,但總量仍十分巨大。公報表明,2006年,全省廢水排放量11.57億噸。由於我省城市和工業多布局於松花江及其支流沿岸,廢水絕大多數被排放到松花江。

  根據松花江流域內黑龍江、吉林和內蒙古三省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2010年松花江流域GDP將比2005年增加80%以上,若不能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嚴格控制新增污染項目,全流域廢水排放量將增加約35%,化學耗氧量(COD)排放量將增加約25%。松花江將承受著更為巨大的壓力。

  相關鏈接

  世界環境日

  6月5日是『世界環境保護日』。聯合國環境署確定的2007年世界環境日主題為『冰川消融,後果堪懮』。為呼應這一主題,結合我國環境保護的中心任務和重點工作,展示中國政府和人民減少污染物排放、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決心和行動,國家環保總局將今年世界環境日中國主題確定為『污染減排與環境友好型社會』。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