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7日電 綠色通道最早源於對持有外交護照並(或)擁有外交豁免權的人員在出入境時予以海關免檢的特殊禮遇。後來隨著國際間人員往來的日益增多,為了在出入境時簡化通關手續,對沒有隨身攜帶需要申報征收關稅物品及違禁物品的人員所開闢的專用通道亦被稱為『綠色通道』,旨在加快通行速度,便利人員往來。20世紀90年代中期,青島市立醫院在國內率先開展『急救綠色生命通道』建設,為危重病人的搶救提供了便捷快速有效的醫療服務。隨後,相同或類似的建設在全國各有關醫療機構,尤其是綜合性醫院廣泛興起。簡而言之,急救綠色生命通道就是為搶救病人生命,用特殊管理手段和強力醫療措施所構成的非常醫療場所。
人生最緊要的關頭,莫過於生與死的較量。生命與死神搏殺的路,人們總是希望它越短越好。
急診綠色通道是為了在突發情況下,對患者進行及時救治的快捷通道,被譽為『生命綠色通道』。對於病人和家屬來說,走在這條路上,即使是光速可能都會覺得慢。然而在一些省城的大醫院裡,這條通道卻被種種原因『無形』地拉長了。
●暗訪
這樣的急救能達到『生死時速』嗎?
個案一
日前,讀者王女士向《黑龍江日報》反映,她的家屬因車禍被送到了省城某醫院急救。當王女士趕到時發現,護士正在給傷者包紮受傷的胳膊。據王女士反映,當時僅包紮就用了近1個小時。但是之後的檢查顯示,傷者的致命傷並不是胳膊上的外傷,而是傷者有氣胸,需要立即手術。當時是晚上22時左右,通往手術室的電梯已經被鎖上了,王女士的家人好不容易纔找到工作人員叫開了電梯。晚上也沒有護工,王女士只好和家人一起把傷者推進了手術室。而與王女士家屬同車的另一名同樣患有氣胸的傷者則因搶救不及時,不幸身亡。
個案二
省城某醫院腦科急診綠色通道位於哈市一條繁華的街上。這條街車流不息,經常堵車。比街道上更為擁堵的是綠色通道門口的院子,記者5月22日9時許來到這裡時,發現院子裡橫七豎八地停滿了各色車輛,估計塊頭不小的救護車想要開進來,也是相當困難的。走進綠色通道,記者沒有看到任何的救治和行進的標識,並且也沒找到搶救室。記者問這裡的護士急診病人需要搶救去哪裡?護士說,手術室在8樓,CT室在3號樓。記者走到了綠色通道盡頭的電梯,發現這個電梯最高只能到5樓,如果要去手術室還得再穿過一條長長的走廊乘坐另一部電梯。綠色通道在5號樓,做腦CT卻要去3號樓,其間樓與樓之間還有一些坡坡坎坎,腦出血的患者能經得起這樣的顛簸嗎?
個案三
5月23日22時左右,記者來到省城某醫院一急診室。『大約9點半左右我的朋友打架被送到急診科手術室,請問你們的急診手術室設在哪了?』記者問。值班的護士說:『我們一樓急診沒有手術室,如果急診患者需要手術到相應的科室去做手術。你再問問你的朋友到底在哪科吧。』
記者先後探訪了幾家省城內的三甲醫院,多數醫院的急診綠色通道都不令人樂觀,急診室簡陋的環境真是讓人很難相信這就是『三甲醫院』的硬件水平。並且在很多大醫院中,各種檢查設施也離急診科較遠,一位病人深有感觸地說:『俺們是從外地來的,這裡的醫療水平倒是不錯,就是做起檢查來讓人受不了。醫院大得像迷宮,哪兒和哪兒都不挨著,做一次檢查得走半裡地。』
●癥結
設備老化、人手短缺成了硬傷
『現在一些醫院大樓過於陳舊造成的。許多醫院的大樓建造得較早,規劃時沒考慮到急診的需要。有的醫院,如果病人要做核磁共振,還要把病人從一個樓中推出來,送到另一個樓呢。要是下雨的話,病人可就慘了,但這也都是沒辦法的事。』黑龍江省醫院南崗分院危重癥搶救中心副主任王岩說。
記者在走訪中還發現許多大醫院的急診科不設手術室,這又是何原因?
一名醫生告訴記者,急診科的技術設備相對於當今醫學水平相當落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搶救能力。急診室大夫的治療水平根本沒有各科室專家技術高超,最後仍然是要由各科室的專家為急診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所以醫院乾脆只設大手術室,不設急診手術室。
這樣一來,急診病人要進手術室就必須上電梯,而『手術專用電梯』又經常在關鍵時刻處於關閉狀態。
省醫院院長助理金正錫解釋說,醫院由於就診病人多,『手術專用電梯』也可以一般患者和家屬乘坐。夜間急診時多數電梯都是關閉的。為了不造成資源浪費,多數醫院夜間只開兩部電梯。如果需要,護士會隨時給電梯值班人員打電話接送急患。
急診科室所起的作用是分診,在這裡病人經過搶救或者處理,達到生命體征平穩,然後送到相關科室繼續治療。這種治療模式導致急診科成為『過路財神』,因而急診科就成了醫院創造效益最少、工資最低、乾活最累的科室。
哈爾濱醫大四院副院長畢良佳告訴記者,外科醫師普遍不願意到急診科工作,各外科專業只好抽調醫師到急診科輪轉工作。即使因行政命令『拉郎配』固定在急診外科工作的醫師,也會找關系和機會跳出急診科,導致急救醫療隊伍力量薄弱、人員不穩定等。
王岩說:『我們這個科室,除了我和大主任以外,已經全都換了一遍了。急診來的全都是危重癥,醫生在這裡值班比在其它科室要累很多。而且跟著患者一起來的家屬心情也比較急躁,在這裡工作,有時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其實急診科需要的應是具備急救醫學知識的全科醫生,但據省衛生廳醫政處工作人員介紹,黑龍江省並不是所有的急診科醫生都拿到了急救醫學證,很多急診醫生以前都是專科醫生。衛生廳一直在鼓勵他們去考急救醫學證,但沒有硬性規定。這位工作人員還說,如果要求急診科的所有工作人員都持證上崗,那很多大醫院的急診科就乾不起來了。
急診科醫護人員的比例也存在失調問題。王岩告訴記者,中心目前有32個工作人員,實行兩班倒的工作方式。每個班都配備4名醫生、6名護士、2名護工。急診科如果一起來3名以上的患者,接待能力就顯得緊張。護工是聘來的,他們的工資得由科室分擔,而急診科還是效益差的診室,所以只能量體裁衣,少僱幾個護工。在人手緊張的情況下,醫生也幫著抬患者。
有業內人士認為,護士短缺是醫院一手造成的,由於醫院實行成本核算,相對護理本身,醫院關注更多的是自己的經濟效益,所以出現了『重治療、輕護理』的局面。某醫院護理部主任說,在醫院的每個科室,醫生佔了絕對數量的比例,雖然護士有缺口,但總體編制已達飽和,受現有經濟狀況限制,醫院無法再招進其他護士。
按照省衛生廳的規定,急診科只允許設有留觀室,不允許設病房。病人最多在這裡被觀察72小時,之後就要轉到其它科室或是出院。但據記者了解,很多大醫院的急診科室為了創收都設立了病房,將病情復雜的患者收在科室治療。
●措施
舉全院之力,為急救提速
據省衛生廳醫政處工作人員介紹,綠色通道就是便於快速搶救的通道。它的主要特點就是道路暢通、搶救及時。急診科要有單獨進入的通道,病人可以直接被送入搶救室。搶救室一般應具備心電監護、起搏器、呼吸機等設備,但這方面沒有具體規定。綜合性醫院會根據自己的醫療需要購置設備。一般來說,120救護車在市區內8分鍾就可以接到病人,病人到達醫院,一兩分鍾內就應送入搶救室。
『一分鍾的爭取也許會令瀕臨死亡的人重新煥發生機,而幾秒鍾的耽擱或許又會讓本可以康復的病人變成殘疾。』哈爾濱醫大四院副院長畢良佳認為『急』是『急診綠色通道』的靈魂。畢良佳告訴記者,急診綠色通道這種叫法是10年前從國外引進的。其實急診綠色通道概念是指院內為急危重病患者快速高效的服務系統。包括急診預檢、搶救室、手術室、ICU、藥房、血庫、體液檢驗和影像檢查等。只有一個快速、有效的急救醫療體系,纔會使病人的傷亡減少到最低限度。
畢良佳認為,醫院的領導應該轉變思想,急診科是醫院第一線的『前哨』,也是醫院的窗口,急診的首要任務是搶救急危重患者,對急診患者早期處理,主觀能動性較大,所以這裡的醫生更應該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臨床經驗。急診工作高強度、高風險、高責任,待遇低,晉昇難,工作環境差,醫務人員常常不安心急診工作。要保證綠色通道暢通,就要有一支穩定的、技術過硬的急診隊伍。畢良佳認為,首先應該加強各醫院領導對急診科地位的認識。只有領導認識了這個科室的重要性,急診科纔有動力提高醫療業務工作,纔能使急診質量把關得到保證。
另一方面為了使急診工作人員安心急診工作,使他們的勞動得到適當的報酬,體現他們的勞務價值,醫院應該制定向急診科傾斜的優惠政策,在利益上給予獎勵,提高急診人員待遇,從而穩定急診隊伍的建設。每年為急診科選拔優秀大學畢業生、研究生進行人纔培養,出臺相關政策,規定晉昇時急診醫生優先。
●鏈接
天津『生命新乾線』急救模式解決『急癥不急』難題
□張建新
天津市推出首個生命新乾線急救系統,市民只需按下設立在家庭中的報警按鈕,120急救車、醫院急診科和病人主要家屬就能在10秒之內收到信息,並展開急救准備。
遙控器報警鈕,120急救中心和醫院在10秒內都能及時顯示呼救者的相關信息,包括病史記錄,120急救中心和醫院通過語音就可了解患者的情況。急救中心會立即派出離患者最近的急救車前往救助。醫院相關科室的醫生會提前做好緊急搶救的相關准備,等待病人的到來。
目前,南開醫院已為部分60歲以上的空巢老人家中安裝了這種設備進行試用,120急救中心也將與市內其他醫院進一步合作,以『生命新乾線』的急救模式開通更多的專科疾病急救通道。
南昌第一醫院急診細節體現溫暖
為了使醫院急診和創傷急救綠色通道各個環節做到『無縫隙』,南昌市第一醫院調整了急救流程。針對接診、費用等易出現問題的環節,制定了操作性強的暢通綠色通道的管理制度。針對患者的意見和建議,去年他們又推出了『陪送病人做檢查』,所有『窗口單位提早半小時,推遲十五分鍾下班』,實行無假日醫院、手術室24小時開放新舉措;各科室在醫院公開向社會承諾為患者提供30項便民服務的基礎上,結合本科室的實際情況,向患者提供了十項科室便民服務項目。
在門診及住院部重新制作了標識牌,在各樓層增設了掛號收費窗口;成立了患者服務中心,在門診大廳設立了導醫諮詢、服務臺;在患者較多的一、二、三、四樓配設了流動導醫人員;為行動不便的患者配備了輪椅,並全程導診;成立『配送中心』,設立『住院部聯絡員』,為住院患者取藥、送標本,為科室配送耗材;成立了『藍帽子』服務隊,幫助抬送行動不便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