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1日電(孫理 記者杜筱) 大腸癌篩查工程自4月末在哈爾濱市啟動以來,經過一個多月的現場調研和檢查,在初期接受檢驗的3000多人中,高危人群佔18.9%,已有50例高危個體到哈醫大附屬腫瘤醫院腔鏡室進行腸道纖維內窺鏡檢查,做到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據大腸癌篩查工程負責人,哈醫大附屬腫瘤醫院黨委副書記、結直腸外科主任王錫山教授介紹,在初期接受檢驗的3000多人中,高危人群佔18.9%,已有50例高危個體到哈醫大附屬腫瘤醫院腔鏡室進行腸道纖維內窺鏡檢查,有20人被發現在腸道中生有數目不等的大腸息肉,而且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沒有任何身體的不適。更有一位患者腸內生長了兩個3厘米大小的息肉,息肉的中央有破潰跡象,懷疑有惡變可能,已住院接受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對於大腸息肉,王教授形象地把它們比喻成腸道內的『地雷』。部分大腸息肉,特別是腺瘤性息肉在某些因素的長期刺激下有一定程度的惡變傾向,而在發生癌變之前,大腸息肉往往沒有十分明顯的臨床癥狀,只有通過便潛血檢查、腸道纖維內窺鏡等醫學手段纔能發現。因此,它是腸道內『隱形』的安全隱患,更是健康的大敵。早期發現的大腸息肉,可以在作腔鏡檢查的同時利用『電燒』的手段(高頻電凝灼除法)取出,遏制了其進一步生長的可能,也排除了癌癥的隱患。
王教授認為,隨著大腸癌篩查工程的進一步開展,更多的人會清晰地了解自身的狀況,更加重視健康,從飲食、生活習慣和健康觀念上加以改變,預防疾病發生,並從中受益。隨著大腸癌篩查技術的成熟推廣,更多的人會了解這一簡單易行的診查方式,並樂於通過便潛血試驗等手段排查大腸癌及癌前病變,為自己的健康上雙保險。
據了解,大腸癌篩查工程是『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橕計劃《基於社區的結直腸癌篩查方案的比較和評價》子課題。這一課題將戶籍所在地在哈爾濱市南崗區保健路辦事處,年齡為40一74歲的近十萬人設為篩查對象,通過二個方面來發現大腸癌高危人群:一方面是通過健康調查表來發現某些無腸道出血的大腸病變;另一方面是通過糞便隱血試驗找出腸道微量出血的大腸病變。初步的篩查是免費的,只需要留取大便即可。哈醫大附屬腫瘤醫院與南崗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員對通過這兩方面途徑發現的大腸癌高危人群進行精篩,即進一步的腸道纖維內窺鏡等臨床檢查來發現、診斷早期大腸癌和癌前病變。對於確診患有癌癥或癌前病變的患者,安排進行相應的治療及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