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2日電 今年是恢復高考制度30周年。30年來,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省各高等學校和廣大教育工作者搶抓機遇,深化改革,培養了近100萬本專科以上人纔,為推進國家和我省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為紀念恢復高考制度30周年,本報今起推出《紀念恢復高考30周年》專欄,陸續報道恢復高考制度後發生的相關故事、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深遠影響,宣傳30年來我省高等教育發展走過的輝煌道路,以及新時期我省高等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態勢與前景。希望通過這些報道讓經歷過高考的莘莘學子重溫歷史那莊嚴一刻,煥發出做事創業的永久激情與豪邁!
萬業之基,興於教化。30年前恢復高考這一歷史性決策,讓中國社會重新開始尊重知識、尊重人纔。高等教育被優先擺上了歷史舞臺。
三十年風雨洗禮,三十年滄桑更迭。1977年至2006年,我省高等教育事業總計培養本專科畢業生近100萬人,為社會輸送了一批又一批人纔。高校教師站在三尺杏壇,勤於探索,勇於實踐,秉承著化育桃李、鍛鑄師魂的歷史重任,開創了敦品勵學、弘毅志遠的人文風范。他們燃燒著火一樣的青春,為黑龍江的教育事業傾注了滿腔的智慧與熱忱。他們,在恢復高考的30年中,走出了一條坎坷而又輝煌的育人之路。
2007年,丁香盛開的五月,哈爾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英語系教師韓陽戴上了向往已久的碩士帽,成為一名英語教學碩士。在她研修班的同學中,有10人來自哈師大。至此,韓陽所在的哈師大外語學院的老師都擁有了碩士學位。
韓陽1999年走上高校教師的工作崗位。還在求學時代,韓陽就對教師充滿了敬仰。可是那個時候,她在哈三中的很多同學,並不認為去哈師大就讀是一項多麼好的選擇,『即使從師大畢了業,成為一名高校教師,那又怎樣?掙得實在是太少了。』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但是工資待遇卻並不很高的狀況,使很多人對大學老師並不『感冒』。
作為哈爾濱工程大學一校之長的劉志剛,對韓陽所描述的那個時代高校教師的境遇,有著切身的感受。劉志剛是恢復高考後的77級首批大學生,他畢業留校的那一年,全國僅有大學畢業生20萬名,我省不過6000餘人。盡管大學被社會所尊崇,可是人們在選擇職業時對高校教師並沒有高看一眼,『大學留人很困難,上個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很多大學畢業生不願留校任教。』原因很簡單,大學老師掙得少,面臨糊口問題,『所謂搞導彈的比不過賣茶蛋的』。劉志剛1997年開始擔任哈爾濱工程大學副校長,時年月工資700多元,青年教師月工資僅為三四百元。工資待遇低、家庭負擔重、工作壓力大,極大地影響了高校教師隊伍的穩定。
『那時高校都流行搶人,特別優秀的畢業生很難被留下。』
1977年,黑龍江大學擁有專任教師僅為413人,教師隊伍非常薄弱。
20世紀90年代末21世紀初,中國高等教育進入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跨越式大發展階段。黑龍江,2006年錄取人數達168800人,比1977年增長近35倍。2006年高考錄取比率達到75%,比1977年高出71.6個百分點。2007年預計錄取比例甚至達到84.7%。同年,省內普通高校在校生2萬人以上的達8所,1萬人以上的達19所。
昔日的荒土泥淖,披上青枝綠葉;昔日的泥澆石砌,被一棟棟嶄新的教學樓、學生宿捨和現代化的體育場館所替代。一座座大學城,拔地而起。
高等教育發展了,高校規模擴大了,高校教師隊伍也壯大了。在擴大規模建設的同時,高校清醒地認識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大學發展永恆的主題和生命線。與其相關的,首先是高校師資隊伍的建設。
21世紀頭一個五年,高校依舊流行搶人,不過現在搶奪的是高學歷、高層次的人纔。高校進人門檻越來越高。仍然是哈爾濱工程大學,『沒有博士學位的人很難留校任教。學校為了吸引高層次人纔,為其提供種種優惠政策與支持,如良好的發展空間、出國進修平臺、科研啟動資金等。』此時的大學老師,不但擁有令人景仰的社會地位,受人尊重,而且,待遇有了明顯的提高,令人欣羡。哈爾濱工程大學老師的收入已經體現為崗位、責任、業績等幾部分,在社會上處於較高水平。
與高校教師待遇提高成正比,教師的壓力也加大了。於是,在高校,出現了很多個一邊教書一邊攻讀碩士學位、博士學位的韓陽。『現在高校教師面臨的挑戰要更大些。課時多,學生量大。以前不太注重科研,認為只要認真教課就是一個好老師,但現在意識到只是埋頭教書,知識內容陳舊,會成為高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阻礙。進修,不僅僅是取得一個學歷這樣簡單,而是可以更多地接受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理念,有助於提高科研能力,可以更好地促進教學。
與提高進人門檻相配合,各高校紛紛在教師培養上下功夫。在黑龍江大學,目前現有專任教師1911人,是1977年近5倍。為了造就一支高水平、高學歷、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黑大采取了一種全方位、立體式、多層面的分流培養方式,加大人纔開發、培養和培訓力度。針對教學名師的示范作用,學校於2003年制定並實施了『名師工程』,同年進行了『黑龍江大學首屆教學名師』的評選,共有12位教授當選;針對中青年教師的中堅作用,於1994年制定並實施『骨乾工程』,培養中青年教師成長為省級(校級)重點學科帶頭人、後備帶頭人;針對35歲以下青年教師的培養制定並實施了『青師工程』,通過助課制、助研制、學歷提高計劃等措施努力提高青年教師教學、科研能力及自身學歷層次。針對學歷提高計劃制定並實施了『博士工程』,設立『博士基金』,專款專用於支持專任教師在職攻讀博士學位與引進具有博士學位或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博士生補充師資。同時通過崗位培訓、學歷繼續教育、雙語班、出外進修及出國培養等多種措施加強對優秀人纔和青年教師的培養,開闊教師的學術視野。學校目前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1022人,佔專任教師總數的54.1%。
如今,一支高素質、高水平、高學歷、結構日趨合理的教師隊伍正在我省高校形成。
鏈接
30年來,我省高校師資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各高校普遍加強了培養和引進優秀人纔的工作。目前全省高校共有兩院院士25人,另與海外共享院士10人。成功實施了『長江學者』和『龍江學者』計劃,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長江學者26人,龍江學者52人,引進優秀海外學人230餘人。全省高校入選百千萬人纔工程國家級人選有36人。據統計,2006年全省普通高校專任教師總量達到3.68萬人,分別是1977年和1999年的4.6倍和2.3倍,尤其是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比例達到41.6%,副教授以上的專任教師比例達43.5%。同時加強了在職教師的培養培訓,完成新任教師崗前培訓近10萬餘人次,培訓骨乾教師5萬餘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