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8日電 上海光明、北京三元、杭州娃哈哈、黑龍江完達山、石家莊三鹿、哈爾濱龍丹和金星、四川新希望、上海均瑤……這些企業及其品牌老百姓耳熟能詳。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這些企業的技術掌門人大多師出同門———東北農業大學。在我國前十位的乳品集團中,有8個是由東農培養的博士或碩士擔任技術總監(或主管副總)。業內人都說,是東農學子橕起了中國乳業的半壁江山。
東農博士生導師劉元英主持的農業部『948』項目『水稻養分資源綜合管理與優化施肥』日前得到著名水稻栽培專家凌啟鴻教授的高度評價:『這項研究使水稻產量平均提高10%左右,每畝可增收100多元;氮肥利用率平均提高近10個百分點,使氮肥用量減少12%~46%,這項技術是寒地水稻施肥的一個創舉,廣大稻農有福了。』
在黑龍江農業的業績史上,東北農業大學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30年來,以東北地區主要糧食作物和蔬菜的早熟、耐寒、優質等為選育改良方向,先後育成32個作物品種,17個蔬菜品種,累計推廣700萬公頃。優良作物品種每年種植面積都在83.3萬公頃以上,增產糧食10億公斤。超早熟大豆『東農36』打破我國大豆栽培禁區;雜交玉米『東農248』是龍江二三積溫帶的主栽品種,『八五』期間累計推廣1533公頃,增產糧食195億公斤,使農民增加收入8.8億元;『東農42』大豆以其質優、豐產、抗病品質獲第二屆全國農業博覽會銀獎;『東農416』是經過多年冷水灌溉和冷涼山區耐寒性鑒定後篩選出的耐寒品種,適用於井灌種植,該品種已在省內推廣47.7萬公頃,成為省內主栽品種……在黑龍江廣袤肥沃的土地上到處可見打著『東農』字樣的優質農業作物。
東農七七級學生、如今的教授、博士導師、校長李慶章見證了30年來東農的成長,如數家珍地說起了東農的變化,東農創建於1948年,是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創辦的第一所普通高等農業學府,1977年學校在阿城的校址佔地83.4公頃,1萬多平方米的土窯洞、磚瓦平房是學生宿捨樓及實驗站、鍋爐房。在校生644人,全部是大專生。1979年底學校遷回哈市,1994年與黑龍江省農業管理乾部學院合並組建為東北農業大學,掀開了學校發展史新的一頁。
1996年,學校通過國家『211工程』預審,成為國家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的100所大學之一,從此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恢復高考以來,學校經過近30年的建設,現佔地面積301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79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達11.34億元,圖書館藏書162.07萬冊,從1977年的7個系11個本科專業到現在19個學院和1個教學部,3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個農業部重點學科、18個省級重點學科。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32個博士學位授權點。65個碩士學位授權點。66個本科專業。學校設有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人纔培訓部,國家乳品工程中心等國家、部省級研究基地。從在校教師347人,到現在專任教師增加到1006人,其中教授197人,副教授318人。
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者242人,具有碩士學位者505人。教師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龍江學者』特聘教授5人,客座教授2人,博士生導師149人。
最讓李校長感到自豪的是培養出了一批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創新型人纔。我國第一位生物工程博士夏平,世界首例克隆猴的主要完成者孟勵,中國科學院副研究員周琪2002年完成世界首例克隆大鼠的研究,並於2004年3月獲國際第三屆GENOWAY轉基因科技大獎,成為『2003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人物』。首屆中國乳品加工業『十大傑出科技人物』中,東農畢業生陳歷俊、張和平、郭本恆、霍貴成4人名列其中。
『學農為農』是東農的宗旨,學校組織專家為全省7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編制了發展規劃,每年培訓鄉鎮領導乾部、農村黨支部書記近1000人。據悉,我省實施『村村大學生計劃』,有2400名大學畢業生在鄉村一線工作,其中有494人來自東農,他們參與當地的綠色食品生產與管理、設施園藝、畜禽飼養與疾病防治、農村管理與發展。這些大學生已經成為新一代掌握現代農業技術、留得住用得上的鄉土人纔,對解決『三農』問題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據不完全統計,30年來東北農大為龍江培養7萬農業專業人纔,他們像綠色的種子一樣,在大地上播撒著綠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