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8日電(記者 雷蕾) 據黑龍江省統計局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2006年末,黑龍江省就業人員達到1784.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5.2萬人。
城鄉就業人員總量快速增長
2006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經濟結構進一步調整,各級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的就業政策,有效吸納了大量的下崗職工,並加大就業崗位的開發,搞好再就業服務,增加再就業資金投入,強化再就業技能培訓,積極引導下崗失業人員轉變就業觀念,使全省就業人員總量再創歷史新高,達到1784.1萬人,比2005年末增加35.2萬人,增長2.0%。
全省就業人員增加主要表現在城鎮就業人員增長較快,2006年末城鎮就業人員達到839.7萬人,比2005年末增加39.8萬人,增長5.0%。我省不斷促進城鎮化建設,加快了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農村就業人員不斷減少,2006年末為944.3萬人,比2005年末減少4.7萬人,下降0.5%。
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呈現增長態勢
由於各級政府積極落實就業和再就業政策,采取更加靈活就業方式,不斷拓寬就業渠道,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大幅增加,成為吸納就業的主要渠道。
城鎮單位中國有和集體單位就業人員略有減少,其他單位大幅增加。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經濟結構的進一步調整,我省國有企業三年改制工作和下崗向失業並軌工作進入最後一年,國有企業的裁員基本到位,國有單位、集體單位就業人員比上年末略有減少,其他單位就業人員大幅度增加。 2006年末,全省城鎮單位就業人員496.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2萬人,增長1.3%。其中:國有單位就業人員313.6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5萬人,下降0.2%;集體單位就業人員36.5萬人,減少1.9萬人,下降5.0%;其他單位就業人員增加較快達到146.4萬人,增加8.6萬人,增長6.2%。
企業就業人數顯著增加。隨著企業發展的穩步推進和就業崗位的不斷增加,2006年末企業就業人員達到372.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7萬人,增加人數佔全部城鎮單位增加人數的75.9%。而同期事業、機關單位就業人數分別為89.6萬人和34.6萬人,分別增加0.9萬人和0.6萬人。企業增加的就業人員遠遠大於事業、機關單位的增加人員。 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增加較多
2006年,全省就業人員在三次產業中的分布呈現出第一產業就業人員增加較少,第二產業就業人員保持平穩增長,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大量增加的趨勢。2006年末,第一產業就業人員為806.1萬人,比上年增加1.7萬人,上昇0.2%;第二產業就業人員為374.9萬人,增加5.4萬人,增長8.2%;第三產業就業人員為603.1萬人,增加25.3萬人,增長4.4%。三次產業的就業比重分別為45.2%、21%和33.8%,第一產業就業人員比重比上年末分別下降0.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上昇0.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帶動我省從業人員就業效果顯著(見下圖)。
![]() |
就業空間更加廣闊
近幾年的企業改革,裁減了大量的企業富餘人員,省政府高度重視對這些人員的工作安置,廣開門路,積極拓寬就業渠道,各級政府也主動采取綜合扶持措施,開發了大量的社會公益性工作崗位,吸納了大量的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社區公益性崗位及其他形式就業成為吸納城鎮勞動力就業的新渠道。2006年末,全省共安置社區公益性崗位及其他形式就業人員149.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6.1萬人,增長21.2%。
私營和個體就業人員上昇。近年來黑龍江省陸續制定出臺的一系列支持再就業工程的優惠政策,大力支持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增強吸納就業能力。2006年末,全省私營個體就業人員達到194.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6萬人,增長4.1%。
使用農村勞動力人數增加
2006年,全省城鎮單位使用農村勞動力11.4萬人,比上年增加1.6萬人,增長16.6%。國有單位使用農村勞動力2.2萬人,集體單位使用農村勞動力3.0萬人,其他單位使用農村勞動力6.2萬人,農村勞動力流向非公有制經濟非常明顯。從產業上看,使用的農村勞動力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佔使用農村勞動力總量的84.2%,其中:采礦業2.5萬人,制造業3.4萬人,建築業3.6萬人,第一、三產業總計使用1.8萬人。農村勞動力主要從事勞動強度大,技術含量低的勞動,成為城鎮勞動力之外的有效補充。
專業技術人員有所增加
前幾年,由於我省的部分企業效益欠佳,專業技術人員的工資和其他待遇不如外省高,人纔流失比較嚴重,由2002年的117.2萬人減少到2005年的105.7萬人。隨著黑龍江省經濟效益的好轉和注重人纔保護,及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待遇,專業技術人員減少的現象出現了逆轉,2006年,我省城鎮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為107.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萬人,增長1.6%。專業技術人員的增加,主要是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的增加,2006年末為57.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萬人。企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46.9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2萬人,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仍在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