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9日電 今天出版的《黑龍江晨報》刊發署名文章《30年與570萬幸運和責任相連》,全文如下:
中國古代曾有『30年為一世』的說法。有的事情過去了30年再談起來恍若隔世,但說起1977年的高考,卻猶如昨天。我作為一名下鄉知青幸運地參加了當年的高考,現在想起來,仍是那樣震撼人心。570萬不是個簡單的數字,它記錄了那個年代有志青年們的理想和追求。
30年前,經歷文革後的國家,可概括為『千瘡百孔,百廢待興』。1977年10月,鄧小平同志果斷決策恢復高考制度,當年,集聚了12屆570萬考生,年齡跨度20歲之多,兩個月的突擊准備,最終只有27萬考生被大、中專院校錄取。我順利地考入哈爾濱師范大學物理系,成為一代人中的幸運者。
幸運和責任是緊密連在一起的。歷史選擇了我們,就要擔當起歷史的重任。四年的大學生活,實現理想和報效祖國的強烈願望與責任,激勵我們如飢似渴的學習,鑄就了堅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也是後來不論是在教育界、學術界、政界還是商界等各個領域,『七七級』成為骨乾和中堅的重要原因。
30年來,我們國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高等教育快速發展,我作為黑龍江工程學院的一名教師,親歷了學院從中專到大專、再昇為本科院校的辦學成績,切身感受到了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和提高。30年間,全國通過高考共錄取了3600萬人,有力地支橕了我國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全面振興。今年高考報考人數突破千萬,計劃招生近570人,錄取人數約近30年前的報考人數,這一數字標志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高等教育事業的巨大發展,標志著我國已步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
30年可謂彈指一揮間,鄧小平同志當年做出的決策,其意義深遠。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它不僅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還能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30年前570萬考生參加的不是一次普通的考試,而是一場在特定時代背景下、在特定環境中、具有特殊意義的考試,它所恢復的不單單是一個偉大民族的信心與希望,更重要的是它推動了中國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作為參加30年前高考的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也有信心在建設創新型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事業中做出我們應有的努力。